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水土保持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等一系列新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水土流失依然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日前,水利部召开贯彻落实《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视频会议,全面部署《规划》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水利部副部长刘宁指出,未来要从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宣传贯彻;细化目标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预防监管等方面落实推动《规划》实施。
水土流失仍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
10月中旬,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规划》,这是我国首部获得批复的国家级水土保持规划,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同时,《规划》更被看作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行动指南。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侵蚀严重。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显示,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0.72%。严重的水土流失,正威胁国家生态安全、饮水安全以及粮食安全等。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对《规划》公开解读时指出,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已达到107万平方公里,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7万多条,实施封育保护80多万平方公里。
据了解,自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累计有38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制定并实施了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水土保持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等一系列新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水土流失依然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对此,刘震强调,今后十五年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关键时期。
同时,《规划》还明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万平方公里,其中新增水蚀治理面积29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8亿吨。到2030年,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万平方公里,其中新增水蚀治理面积86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亿吨。
预防、治理和监管需共同作用
伴随着《规划》的出台以及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治理等问题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据专家介绍,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作用产生的。其中,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为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等。
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顺坡耕作、草原超载过牧,以及修路、开矿、采石、建厂等。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自然因素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
对此,刘震表示,《规划》将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以维护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为原则,在我国所有陆地实施全面预防保护,坚决保护原生态、原地貌植被,禁止过度放牧、无序采矿、毁林开荒和开垦草地等行为,从源头上严控人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同时,还将坚持“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水土流失地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在重要水源地积极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在坡耕地相对集中区域及侵蚀沟相对密集区域开展专项综合治理。
刘震指出,《规划》还依法划分了23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17个重点治理区,并以此为基础,以最急需保护、最需要治理的区域为重点,拟定了一批重点预防和重点治理项目。
据了解,重点预防项目共有三个,一是重要江河源头区水土保持预防项目,涉及长江、黄河、淮河、嫩江、黑河等32条江河的源头区,以封育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辅以综合治理。二是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预防项目,涉及丹江口库区、密云水库等87个重要水源地,通过封育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清洁小流域建设及滨河(湖、库)植物保护带和湿地建设,以减少入河(湖、库)的泥沙及面源污染物,确保源头活水,维护水质安全。三是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保持预防项目,涉及北方农牧交错和黄泛平原风沙地区,将实施大面积封禁治理和管护,保护现有植被和草场,增强防风固沙功能,辅以坡耕地、侵蚀沟道、沙化土地治理,减少风沙危害。
并且包括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侵蚀沟综合治理项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项目在内的治理项目也都被列为重点。
此外,在预防与治理同步进行的过程中,综合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刘震介绍,《规划》将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构建和完善水土保持政策与制度体系,重点建立规划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同时,提高监测水平,有效开展水土保持普查、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重要支流水土保持监测等;另外还将提升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天、地一体化”动态全覆盖监控、监测工作的即时动态采集与分析,建成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