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节能网

力拼机器人产业 我们才刚刚上路

   2015-10-30 第一财经日报2580
核心提示:在没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产业背景下,甚至缺少研发能力的先天不足中,想要成功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这样的创新型愿望寻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机器人

在没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产业背景下,甚至缺少研发能力的先天不足中,想要成功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这样的创新型愿望寻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机器人”。

一位长期从事机器人研究的专家表示,国内有感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热情程度像是“拼了命”,这个可以从国内已经坚称要发展的约80个机器人产业园的数量上看得出来,但从中反映的现状却是,中国智能制造业想避免“低水平竞争”而直面“如何低谷崛起”的课题。

园区“全套产业链集聚”绝无可能

对于眼下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热潮”,一名长期从事科研的国内知名专家洪劲(化名)坦言“很担心”,他既想“泼冷水”,又不能“泼冷水”。

专家的“态度”和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有关:大型机器人产业园纷纷上马,全国多省市要大力推进机器人制造业,重庆、辽宁更是投资200亿元发展相关产业。

受访专家认为,作为高投入、高技术和综合集成的制造业,工业机器人产业存在较高的门槛。

“否则,这一行业为何发展至今,全球只有ABB、安川等屈指可数的‘四大家族’。”洪劲说,全球在整机生产和零部件方面的知名厂商也不过20~30家。

洪劲的学生们担任着多家知名机器人公司的高管,洪劲也熟知这一产业公开的前沿发展信息。

洪劲认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全产业链在单一的区域进行完整的生产,这属于“优势平均”的做法,不仅布局不科学,也不符合现有的市场规律。

某重点高校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王力也曾主导调研了国内机器人产业战略和布局。

其报告数据显示,国内机器人产业园已多达80余家,其中不乏县级的机器人产业园,多数声称要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的园区。

“就拿‘四大家族’说事儿,它们自身也无法实现机器人生产的全套产业链,”王力说,“比如,德国库卡强在控制器上,其本体、传感器和减速机通常外购,日本发那科则擅长解决控制器和电机等问题,其他的不作过多产业投入,而这与眼下某些国内一些机器人产业园号称‘全产业链集成打造’的说法大相径庭。”

换句话说,在该行业中,要想实现全套产业链,从现有的园区技术水平和客观环境上不太现实,而生产完整的机器人产品则可能发生。

这从中也反映出机器人的产业布局并不合理。洪劲称,以工业机器人举例,它更多地与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结合在一起,因此在汽车、摩托等产业重点分布的城市,也具有了相应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可能,像是国内知名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背后是庞大的奇瑞汽车生产线。

至于国内的技术水平能否“达标”,洪劲说,虽然国内实现了机器人产业通常的技术储备,但总体水平发展相对落后,最新的市场占有量仍为“四大家族”掌控。

洪劲想给过热的机器人产业“泼冷水”,原因就在此。

在这个泡沫过程中,国内现有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多数智能制造生产厂家将在数年内被淘汰。

洪劲的数字是“50%”。但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称,该数字“略显保守”。业内部分观点为,同样的数字可以高达80%以上。

企业观念上的“泡沫”

洪劲认为,从长远来看,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个“好事”。该产业对于国内经济、社会的好处正在收获足够的例证,医疗、健康、养老、安保等产业的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影响深远。正因为机器人能体现国家的科研水平,所以要坚定不移地发展。

在该产业政府引导、高校支持、厂家落地的产业格局中,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如果没有高校的研发能力,机器人产业要想在发展思路和人才梯队上获取支撑则根本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企业也具有在产业上的自身诉求和布局设计。研发和投产这两种思路是否可以谋划该产业的未来,也正是洪劲等专家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王力在长期调研中对这一产业的发展“时限”制定出了一个量化指标:5~10年。

这一指标反映出某种行业的“危机感”,如果机器人产业未能在该时限内取得突破性进展,那将或许再等上30年。

他解释,任何产业都有发展的“窗口期”,而能否缩短产业距离,关键看这段时间里能否出现关键性的突破。

王力称,在和业界的交流中,有20%~25%的概率会碰到正在寻找科研力量、来自企业的“投资机会”,这反映出不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在商业嗅觉上的敏感程度。

但在更进一步的了解中,这些企业的“投资观念”会集中在诸如先进制造、工业4.0的“概念跟风”上,仅仅表现出兴趣,欠缺行业发展应有的深度和成熟的规划。

“企业往往想投资数千万、数亿试图打开局面,事实上这不光是资金的问题。”王力认为,科研上的这些想法与企业“迅速投产,早日收益”的思路无法完全吻合。

王力与企业交流时指出,投产机器人需要配备50~100个研发人员、周期至少2~3年时,企业家往往会感到“很惊讶”:“我如果向你们实验室购买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吗?”

洪劲在从事科研外,还时常作产业调研。就在采访进行的两月前,即今年8月中旬,洪劲走访了逐步实行“机器换人”的江浙多家制造企业。

“其中的一家表示,将投产6亿多元杀入机器人制造行业,”洪劲回忆,“该企业对发展哪种机器人事实上并不清楚,甚至声称要发展‘全套产业链’。”

王力称,企业在作机器人产业定位时,究竟是“生产机器人”,还是“使用机器人”,有时也会发生混淆。对于前者,则存在不低的门槛,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力的加强,后者的门槛将越来越低。

对于眼下的机器人产业过热的现象,洪劲说,在产业热情高涨时,不能“泼冷水”了事,因为产业发展中总会发生“过程浪费”。

关键在于,“浪费”如何减少。换句话说,“泡沫”不要太大,又要发生得有意义。

需要系统开发产业链

在个人工作履历上,洪劲不仅长期从事智能制造设备的研究,而且曾数次主持地方以及全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设计。

洪劲认为,如果过热的产生引发了一些思考和经验,那也是值得的,毕竟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然而,在应对机器人产业过热时,政府需要发挥引领的作用。洪劲认为,其中有3个方面的工作必不可少:各省市相关委办在该产业上形成集成办公、统一指挥的机制;科学制定的产业发展路线图一定要贯彻和执行,不能走走停停,因人而异;引导产业发展与科研紧密结合,在长期应用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洪劲称,提出第一项“建议”的原因在于“过多部门”提出了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和路线图,涉及国家层面的就有多个部门,如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到了省市层面,自然也少不了经信委、科委等单位的多头关心。

“产业政策扶植是好事,但政策混杂和繁多,容易出现管理缺口和盲区,产业交叉区域又会互相牵扯,形成不必要的浪费。”洪劲称,既定的发展路线也不能说变就变,或者变幻无常。

在他看来,机器人的产业链应该是个“系统”,因此政府部门在引导产业发展时,需要“系统地做好”。

用他的话来讲,机器人产业发展不能局限于设备制造,它应该与金融工具的使用、创新能力的提高密切结合,最终形成从产业布局到产品设计、制造出炉到市场培育、企业管理到产业扶植、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整一条产业系统,而非简单地以“机器人产业园”草草了事。

机器人产业有两个门槛,第一是技术上的门槛,即便头脑发热,也无法立即进入;第二是只能依靠积累,只有老老实实地走技术积累和长期应用的道路,中间没有捷径。

洪劲的担心在于,有些厂家利用“工业4.0”、“制造2025”等概念来从事与自身能力并不匹配的生产行为,而一些园区也只是借用“机器人”概念来拿地,走开发、招商、孵化、产出的老路。一旦不具备先天优势,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人财两空,光剩下空壳的园区。

“某种程度上,产业集聚还不如人才先集聚。”他说。

洪劲根据自己的设想,国内的北京、上海、沈阳、重庆和西安等地也极具产业实践的能力,“未来在中国出现10个颇具规模的产业发展区域应该没问题。”洪劲的信心部分来自国内正在从事研究的课题。

“国外进行的,国内也多数在研究性操作。”洪劲说,他之前在德国看到的脑电波机器人,也就是意念控制的机器人,现在国内有些实验室也在进行类似的研究。

但他提醒,在涉及机器人产业的政府机构、企业和配套政策之外,科研人员的“心理低谷”值得注意。

科研人员的“心理低谷”

王力目前负责国内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在机器人工业所涉及的刚度、精度和速度3个领域中,该实验室力主解决这些问题。

但王力坦承,实验室最大问题在于研究成果向实践方向的转化。“在目前的研发体制上,科研成果在孵化后直到成果的分配中,科研人员所能得到的分配水平在整个生产链中处于最低位。”王力说,但实验室在运营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拆东墙,补西墙”。

王力指的是,用已经转化为应用的研究收益再次投入到科研的基础研究中,即便如此,经费非常入不敷出。

王力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高速发展的机器人产业对于知识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家显得急功近利,对基础投入较为轻视,而现有的保障制度对科研人员来说并不完整,在实验室的市场成果转化行为上,基本都自负盈亏。”王力认为,若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阻碍科技成果的孵化,而且会再次引发一些传统制造业的“老路”,即“低价竞争”。

由于企业通过购买国外专利、核心技术来组装、实现自己的生产能力,所参与的竞争无非是“人工成本的高低”,而非“技术的领先与否”,所激烈参与的都是“低端市场”。更严重的情况或是,厂家只学会了“抄袭”,而漠视了根本的基础投入。

王力认为,只要有产业局限于这一模式,将很难形成自主发展能力,自然无法实现“中国制造2025”。

产业节奏如何“不温不火”?

王力在指出机器人产业发展“短板”的同时,建议可以分析两个现象来更好地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这两个现象分别是“3D打印热”和“机器人热”。

“在美国四五年前提出先进制造业的回归,对3D打印的投资不到2亿美元,但国内号称要用5年的时间花费150亿元来发展这一产业,这当然有我们产业落后,以及先进国家工业体系完整的客观因素,但我们是否如此花费巨大,就能短时间内起色呢?”王力说。

他认为,国内的机器人产业也可以发现“急忙赶超”的动力原因,投资方式几乎都是巨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足够重视基础投入,人才培养是否形成了梯队,而衡量这一产业引导方式的“成本产出”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你可以发现,国外在发展这一产业时总是‘不温不火’,却在合理的发展节奏上,也就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避免了过多的不科学的浪费。相比较,我们总是‘行业红火,有的时候需要人为冷却’。”王力说,只有不作出巨大的资源浪费,却能引领技术潮流的发展变局才是机器人行业所真正需要的。

采访的最后,洪劲向记者描绘了一幅机器人未来的产业图景:在医疗机器人的世界里,机器人懂医生要什么,医生也明白作为助理的“机器人”能做什么。

但他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国内这一产业的现状:先进的机器人已经学会了自行站立,即便摔倒后也能重新站起来,我们也才刚刚起步。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推荐图文
推荐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