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地真方便,一刷卡水就流到地里。”65岁的农民杜庆生扬了扬手中的磁卡。在杜庆生家马铃薯地所在的恨虎坝灌区里,放眼望去,田间地头一个个电磁阀井、控制器、墒情监测站十分引人注目。
杜庆生是云南陆良县小百户镇炒铁村村民,以前浇地要到几公里外的水源点拉水,费钱费力,现在种地用“自来水”。种完一季甜脆包谷后,因用水有保证,他又种了马铃薯。
刷卡灌溉、缺不缺水墒情监测站会提示、入股用水专业合作社成“股东”参与收益分红……炒铁村村民们和杜庆生一样,碰到了以前“望天下雨干着急”时不敢想的事情。
改变始自去年下半年,恨虎坝灌区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试点水权分配等7项机制,以期激发市场和群众活力,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建管模式。
试点项目区农户1050户,灌溉面积1.008万亩,主水源为807万立方米的恨虎坝水库,已建干渠10多公里。试点前无支渠等配套设施,群众拉水灌溉成本大,水库每年有350多万立方米水用不出去,大家“望水兴叹干着急”。
“管护经费无保障,责任主体不明确,管护责任不落实,用水管理粗放,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陆良县水务局局长方文光总结试点前的不足说,“许多水利设施建成两三年就晒太阳了。”
在陆良县委书记陈锐看来,这是普遍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恨虎坝试点要解决社会资本“进不来”“不愿进”和“不可持续”的问题,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模式。
项目投资2712万元,新建泵站、铺设干支管道、田间管网、配套田间计量设施、用水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施微灌高效节水灌溉。目前,各项设施建设已完成。
据介绍,主干管和泵站由政府投资,田间支管和配水管等配套设施靠引入社会投资646万元,其中,引入大禹节水(300021,股吧)集团公司投资452万元。为使公司与农户有效合作,村民自愿组建了用水专业合作社,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
方文光说,采取“企业+合作社”的模式,企业和合作社按7:3的比例出资组建“陆良大禹节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农田水利投资、建设、管理主体,合作的决策机构由5人组成,其中合作社理事长、炒铁村委会主任孙永林兼副董事长。
合作社社员多的几十股少的几股,每股500元共筹资193万元入股,在管用好工程的同时,收益按7:3比例分红。“年底分红后,可冲抵部分水费。”买了11股的杜庆生说,“瞧,我也成了"股东"。”
公司董事长张战祥说,企业用这种方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是一种新的尝试,目前村民既是用水户也是“项目投资方”,就更能发挥主人翁精神参与工程管护。
在灌区记者看到,成片的马铃薯长势茂盛,地头按一定方向约50米间隔设定一个电磁阀井,连接的输水软管向地里延伸,如需要浇地,拿充值卡在射频器的控制器上一刷,屏上显示出用户的可用水方量等信息,随后就能启动灌溉。
以前拉水灌溉,每车拉3立方米,家里4亩地一季庄稼要拉20来车水,油钱就几百元,现在每立方米水七角九分,微灌又节水,种两季收入增加一倍,浇水刷卡节约人力……杜庆生算起账来很得意。
经水利部门测算,以前亩均拉水费用及劳力需780元左右,试点后灌溉成本亩均支出390元左右。灌溉设施配套到田间地头,还可节约劳动力,可外出务工或发展其他产业,进一步增加收入。孙永林说,这可谓一举多得,现在设施坏了,村民主动管,毕竟这是自己的事了。
改革也给企业带来收益。经测算,正常年景社会资本回收期7年,20年运行期公司累计可计提折旧和收益1911.8万元。陆良县水务局党委书记王俊说,这种模式已初步实现群众、企业、政府三方共赢。“实现了政府节水、工程良性运行。经测算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5。”
陈锐说,另外,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参与农田水利的管理,解决了水利工程“一年建、两年用、三年坏,有人用、无人管”的难题。
“现在种地舒服了,水保证又不辛苦,明年还要好好谋划一下,让收入再提高一些。”杜庆生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