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至18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智能制造与装备展于在广州国际采购中心举行。东莞共有20多家智能装备制造及相关企业组成“东莞智造”展区参展,全方位展示“东莞智造”的实力。东莞智能装备龙头企业拓斯达、伯朗特等均携最新产品亮相展会,成为焦点。
其实,除了智能制造装备,全自动电脑编织机、轻量化电动中巴车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东莞纷纷涌现。牵手新型研发平台搞研发,利用“机器换人”推动制造业升级,创新在东莞的各大产业里随处可见。一大批高新科技企业及高科技产品快速涌现,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10年增长40多倍……
东莞创新的目的是为东莞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实现高水平崛起提供有力支撑。今年5月,《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34条具体举措,全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该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努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全面转变,在创新主体、研发投入、创新载体、创新成果、产业支撑等5个方面的主要指标上位于广东省前列。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认为,东莞具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比如,产业基础雄厚,制造能力强,市场化程度高,产业配套完善;市场主体多,企业对核心先进技术的需求日趋旺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有空间、大有可为。
传统的“世界工厂”正在向“创新之城”华丽转身。
图为长盈精密投入生产线的机器手。
创新资源哪里来?
产学研合作集聚创新元素
制造业是东莞的安身立命之本,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就是在制造业。对“世界工厂”东莞来说,创新基础薄弱、创新人才匮乏之类“短板”由来已久。如何解决制造业的创新问题关系到东莞能否进一步发展。
东莞制造业现状需要产学研合作
在创新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东莞通过产学研合作,集聚了一大批创新元素,有效地用科技创新推动了东莞产业的升级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立足地缘人缘优势,利用国际分工调整、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港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发展“三来一补”,借助于加工贸易的产业带动和外溢效应,东莞在短短30多年间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制造业基地,实现了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到新兴工业城市的转变。
但是,慢慢地,东莞发现产业存在创新基础薄弱、创新人才匮乏之类“短板”,技术水平不高、附加值偏低、位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等问题开始显现。特别是随着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产业发展对核心先进技术的旺盛需求与科技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解决产业升级的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东莞主政者给出的答案:由傍“资金大款”的模式改为傍“科技大款”。把科技创新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核心环节,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东莞将目光瞄上了大学和科研院所。正处于城市转型升级的东莞亟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引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东莞“被迫”走上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借助全国的大学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公共创新平台,以服务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东莞人的务实精神在这件事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据了解,东莞从2006年开始,决定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五年投入共50亿元用于发展科技事业;“十二五”期间专项资金每年增加到20亿元,五年共100亿元,并专门出台了《东莞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资助办法》,为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扶持,目前,东莞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财政投入已超过20亿元,共有新型研发机构24家。
创新元素集聚东莞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各种能有效推动产业升级的创新元素开始向东莞聚集。
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个研发机构400人计算,24个研发机构也能集聚近万名科研创新人才。这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人才的集群、营造了东莞人才聚集的氛围。
以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为例,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中科院和东莞市政府共建的院地合作机构,中科院云计算中心成立三年多来,现有职工超500人,其中院士3人,正副高级职称7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170人。中心拥有2个博士后工作站分站,开设工程硕士班,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和“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
除了人才外,各种先进的技术也开始汇聚东莞。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电研院”)2007年成立,院长陈雷霆告诉记者,入莞8年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瞄准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高可靠性、高集成密度和微型多层化的发展趋势,牵头开展LTCC技术攻关,形成了叠层片式电感、EMI滤波器等,占领了技术制高点。
创新路径如何走?
东莞市科技局透露,除了24家新型研发机构外,东莞还拥有数十个科技孵化载体,与100多家高校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有364家市级以上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
机器换人提升东莞制造竞争力
有专家研究东莞制造业的创新历程后认为,东莞制造业的创新路径是一边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一边通过“机器换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水平。
如今,一场“机器换人”的革命正在东莞的企业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越来越多的莞企正享受着“机器换人”带来的红利。
超亿元打造无人车间
在凤岗嘉辉五金塑胶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以往的冲压工序,要先由2名工人合力抬起重达15公斤的正方形铁板放上冲床,再由工人调整铁板的位置,随后冲床从上到下一声猛烈地撞击,工人再合力抬下铁板,交给等待在旁的另外2名工人进行攻牙和放钉才算完成。一天的时间里,4名工人要弯腰2000多次来重复这些机械、枯燥的动作。
如今,这一工序已被231台、可360度旋转进行抓取、搬运、攻牙、放钉的六轴机器人手臂取代,整个工序最多耗时11秒。
而位于长安的东莞钜升塑胶电子制品有限公司每天都会迎来各地的参观人群,游客都是奔着高精密全自动化模具无人车间而来。在这家公司的无人车间,巨大的机械手在轨道上从容地把一个个零件抓起来装配,很少见到工人。
“我们前期的设备和研发投入已经超过1亿元。这种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在国内就海尔和我们两家有。”钜升电子助理总经理蒋仕元很是骄傲地告诉记者。
可别小看这条自动化生产线,仅仅4000平方米的无人车间,设备投资超过1亿元。蒋仕元告诉记者,生产线的各种设备是集全球各国尖端设备之大成:机器人来自国际上最知名的机器人厂商日本发那科,激光加工机床来自世界模具设备生产巨头阿奇夏米尔,可以对激光烧蚀进行极其精确的控制,生成3D工件的复杂纹理。
凤岗嘉辉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赵凯告诉记者,嘉辉公司这231台机器人手臂,算上直接投资、二次开发和后期维护,目前已投入5000万。
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的投入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去年8月,东莞市出台了《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从2014年起,连续三年在“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2亿元,用于推动企业实施“机器换人”。
“机器换人”使企业获益巨大
企业通过“机器换人”,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赵凯透露,据测算,“机器换人”一年能为嘉辉公司节省1300万元的人力成本,工人由原约550人减至约180人。蒋仕元告诉记者,钜升电子通过“机器换人”,工人从以前的3000多人减少到了1000多人,投入“机器换人”约2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企业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除了看重能节约大量的人工成本外,更看重的是通过实施“机器换人”扩大产能后,产品不仅减少次品率,合格产品不论是在精度还是外观上都得到了提升。“机器人”能达到手工操作难以企及的精度和准度,一方面提升产品品质,另一方面使单位时间的产品产量成倍或数倍增加。同时,还能减少安全事故隐患,改善生产环境,节约了生产空间,最终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位于高埗的广东唯美陶瓷,早在2009年就开始利用3D喷墨打印机来制造瓷砖,该企业共有20多台3D喷墨打印机,用于生产有立体花纹的瓷砖。3D打印机的应用,使得唯美陶瓷得以开始接受一些个人或者企业小批量的定制。
位于清溪镇的广东粤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年产值2亿元,以代工高端电脑机箱闻名,董事长田永超告诉记者,实施“机器换人”后,危险的工序让机器人做,不仅无需担心工伤,而且机器人可以开足马力24小时不眠不休,完全不用考虑工人加班的极限。
记者调查发现,嘉辉公司和粤林电气通过实施“机器换人”扩大产能后,原先的生产线工人又重新得到了提升,升级为机器控制员。所生产的产品不仅减少次品率,合格产品不论是在精度还是外观上都得到了提升。
众多采取了“机器换人”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国际大客户来说,机器人生产线更是企业实力的体现,这也是对一个企业产能、工艺、品质的展现,从而得到信赖和认可,是企业自身价值的提升。
有专家表示,“机器换人”的本质是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纳入到整套的生产管理体系中去,实现生产智能化、决策科学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东莞制造业目前在推行的“机器换人”将有帮助东莞的制造业实现第二次腾飞。
另据记者了解,在大力推进机器人应用的同时,东莞企业也发力制造机器人,在机器人产业的不同环节上发力机器人核心技术。去年11月才揭牌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目前已经引进和培育了50多家机器人企业。该项目总投资约27亿元,将致力于培育三大企业群:运动控制与高端装备企业群、工业与服务机器人企业群和高端消费产品企业群。目前,东莞全市聚集机器人相关企业200多家,引进了省智能机器人协调创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