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地处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水资源得天独厚,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城边河水碧如葱,城外扁舟晚渡风。日落月来天如水,行人浑入镜光中。”明代伍瑞隆一首诗将岐江晚照的场景勾勒成一幅写意画,岐江晚照也被后人归为香山八景之一。
伴水而居是刻录在无数中山人记忆中的美好画面,在许多老中山人的记忆中,在岐江河及内河涌中畅游、嬉戏的画面是真实存在过的。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口急剧膨胀,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不断增加,河涌水质逐步恶化……中山人经历了工业化初期粗放式发展带来的阵痛,被迫从“亲水”变成“远水”。
为全面改善河涌水质,从2012年开始,中山市开展了雨污分流建设工程、水循环工程、内河涌治理工程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山率先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
今年4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水十条”)的通知第一条就要求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其中就提到要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
中山进行雨污分流建设工程就是率先加强配套管网建设。近年来,中山市中心城区及大部分镇区的内河涌黑臭现象较为普遍,水质尚未实现根本性好转。此前,在生活污水未截污情况下,尽管采取了疏浚清淤、建泵冲污、砌堤绿化等做法,仍存在整治-污染-再整治-再污染的现象。尤其对于岐江河水环境治理问题,市民群众的诉求和愿望非常强烈。中山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治水工程,早在2009年10月,我市已经出台《中山市城市排水规划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新建、改建、扩建排水设施应当实行雨污分流。为全面加快雨污分流工程建设,2011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全面动员部署推进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建设工程;2012 年6月,市政府印发《中山市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工作方案》;2012年10月31日,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建设工程正式全面动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雨污分流”工作例为十件民生工程之首。
■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建设工程基本完工
“水十条”要求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力争消除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为推进中山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山按“截污、清淤、活水、生态”的河涌整治总体思路,逐步组织开展河涌水生态综合整治工作。
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雨污分流(截污)、补水循环、清淤、生态环境修复四大步骤来实现。雨污分流是根治河涌黑臭现象、改善水体质量先决性核心工程,也是截污的关键。雨污分流建设工程共分为主干管工程、市政管工程、支管到户工程。其中主干管工程共有86个分项工程,包含管道长80千米,10座污水提升泵站;市政管分为45 个片区工程,管道长177千米,由中汇集团负责建设,采用BO 、BT 模式;支管到户共有49个片区,面积约131平方公里,调整后的管道长约444千米,以及水循环工程、内河涌整治工程由市市政工程建设中心负责建设。
目前,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建设工程已基本完工。
■镇区雨污分流建设工程正在加快推进
中山市环保局负责人表示,水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城区和镇区同步进行。镇区雨污分流管网计划建设主干管249公里,支管网870公里,支管到户工程377978户。截至2015年9月底,全市镇区雨污分流已累计完成主干管网152公里,支管网575公里,支管到户240679户。
截止到2015年9月底,除阜沙、神湾两镇外其它镇区已进入施工阶段。总体工作呈梯队分布:三乡镇、民众镇、坦洲镇、沙溪镇和东凤镇处于第一梯队,已完成年度任务的50%以上,预计可提前完成本年度雨污分流建设任务,其中三乡镇已完成本年度所有建设计划;南头镇、东升镇、港口镇、横栏镇、三角镇、南朗镇和火炬区处于第二梯队,已完成年度任务的20%以上,预计可按时完成本年度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