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下海’创业之后,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手术机器人‘重庆造’!”10月13日,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科技人员创业启动仪式上,签下“离职创业协议书”时,该院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主任李耀激动地说。
国产手术机器人若走向临床,将真正实现高端外科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李耀的目标,是叫板目前世界上技术成熟、应用最广泛的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北京一企业“闻香而来”“砸”下亿元投资
“手术机器人要实现从样品到产品的能级跨越,这并不是科研机构的强项,甚至有些事是科研机构做不了的。”李耀说。
尽管第一代手术机器人样机还“躺”在实验室里,但投资者已纷至沓来,纷纷向研发团队递来“橄榄枝”。
15日,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李耀博士带领他的团队正在研发手术机器人。
经过多番商讨,李耀团队最终与北京一家大型医疗器械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中科院重庆研究院以技术入股,该公司拟出资上亿元,双方联合成立重庆华鹊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加速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化。
为啥愿意“砸”下这笔数目不小的投资?该企业相关负责人称,多年来,“达芬奇”垄断了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其实他们一直盯着这块巨大的“蛋糕”,但苦于没找到合适的技术团队,因此在该领域也没啥进展。
在听说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机器人团队在研发手术机器人后,他们便“闻香而来”。
而且,这次合作的方式,是李耀带领团队成为这家新公司的全职成员,这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关系,无疑让北京这家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进入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李耀将全权负责企业的产品研发。而合作公司将负责管理和产业化渠道,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大大增加了这项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底气。
价格或仅为“达芬奇”1/10
若想创业成功,技术、管理和渠道缺一不可。既然要叫板“达芬奇”,李耀和他的团队底气何在?
实际上,2002年至2012年,李耀曾在美国做了10年电子工程及机器人相关研究。之所以选择2012年回国加入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组建团队开展手术机器人研究,缘于他有一次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所见所闻。
当时,该院普外科主任余佩武教授带李耀到手术室见识了“达芬奇”,并观摩它“操刀”了一台手术。
让李耀惊讶的是,一台“达芬奇”的售价竟然要2500万元人民币左右,它的开机费每次都高达5万元,即便如此,由于“达芬奇”技艺的确精湛,西南医院普外、肝胆、胸心、泌尿、妇产等多个科室都用它做手术,患者络绎不绝。
能否做出“重庆造”手术机器人,让机器人做手术更普及,费用也更便宜?
正是出于这一想法,李耀带领团队启动了手术机器人的研发,甚至还邀请国际顶级实验室合作开展医学机器人研究,建立国内首个全外科手术机器人研发平台,首个触觉控制虚拟现实手术系统……3年来,他们已在相关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以往国内研发手术机器人的团队都是在模仿‘达芬奇’搞研发,认为‘达芬奇’就是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金标准’。”李耀表示,为了真正实现创新乃至超越,他们选择跳出“达芬奇”的标准,重塑一套手术机器人的新标准。
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勇于技术创新、具备国际化视野,这也是当初北京这家企业选择李耀团队的关键。
由李耀团队自主研发、名为“华鹊”的手术机器人,将向小型化、模块化及专科化发展。据透露,其技术已基本成熟,预计今年底即将进行动物试验。不仅期待在技术和功能上超越,李耀认为,“华鹊”的价格或许仅为“达芬奇”的1/10。
并不是所有科技人员都适合离职创业
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
正因为此,8月,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随即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明确支持院内员工以留职或离职的方式到企业推动成果转化工作,并依据《意见》配套了一些优惠政策。不过,即便如此,仍有很多科技人员对离职创业持谨慎、观望态度,暂无“出走”的想法,他们担忧,从在实验室纯粹做研究的科技人员到走向市场的创业者,这种身份的转换可能会让自己“水土不服”。
“其实我们也不认为所有科技人员都适合‘下海’,这也要因人而异。”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院长袁家虎表示,擅长基础及前沿性研究的,更适合留在科研机构;擅长工程技术应用研究的,才更适合创业。因此,他们并不鼓励科技人员都去创业。“李耀长期受到创业精神的影响,很早就萌生过创业的想法,也擅长工程技术应用研究。”
“今后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将让研发队伍和创业队伍培养并重,并促进研发队伍和创业队伍的良性互动,加速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袁家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