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到渝北区人民医院,在药房看到,相邻两面墙上分别立着一个约1.7米长、1.8米高的白色药柜,这组药柜总共436个小格子,每个格子“住”着一个直径约8公分,长约25公分的圆柱形药瓶,药瓶里装着不同种类的中药粉末,瓶底标注着药品名称及对应二维码。
药柜旁,是抓药的机器人。药剂师将方子上各种药物名称、重量等信息录入电脑,药柜上相应的药瓶会亮灯,这时药剂师依次将亮灯药瓶取下,用瓶底对着机器人的扫码枪扫二维码,让机器人识别药物种类,再把瓶子放到机器人圆形卡槽称重,插入插槽,摁下按钮,药粉会按指定剂量进入药袋,再过塑封口。
“由于机器人帮忙,以往3人的工作量,现在1人就能搞定。”药剂科科长袁野告诉记者,机器人药物剂量能精准到0.1克。
维护系统的工程师伍政说,药剂师每次把药瓶放到机器人上称重时,机器人会自动减去将要抓走的重量,形成库存量记录。“我国中药资源丰富,植物药多达11146种。但在全世界中药出口中,我国占据的比例很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配药方式,精准度无法保证,而且难以避免手和空气中有害粉尘对药物造成二次污染,这与国际药品的规范要求相悖。”袁野说,现在有了机器人,精确度和污染问题都得到了很好解决。
机器人来袭有担忧也有坦然
机器人“抢饭碗”来了,在这些行业里工作的人怎么看?
“以前抓药,要先找对抽屉,把药抓出来称,称完还把药装进药袋,最后用绳子把药袋系好。机器人抓药,那些步骤基本上省掉。”该院药剂师说,机器人的到来帮他们提高了不少效率。
热报上周报道了机器人进银行当大堂经理。昨日,该营业厅大堂经理王小姐说:“它一来我们都很高兴,以前客户等久了难免向工作人员抱怨,现在看到机器人可爱地撒娇,就少有客户抱怨了。”王小姐称,机器人娇娇主要帮助大堂经理分流客户,办理简单咨询业务,不仅不会和他们抢业绩,还帮他们推销信用卡,“又帮忙做事,又没有业绩冲突,我们当然欢迎。”
在市内某报社当记者的张先生表示,根本不担心机器人取代记者写稿,“机器人只是搜集和整理信息,要像人一样思考、分析、挖掘故事,还差得很远。”
今年26岁的陈凤对机器人的出现则有些担忧,2009年从重庆医药高专药剂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医院药房工作,如今虽在家待产,她正在紧张复习,应付本周六的执业药师考试。
机器人替代低端岗位和劳动
陈凤说,人类具备的药品专业知识,机器人要完全掌握,还需要很长时间,短期要取代人工不太可能,但机器人给和她一样在药房抓药的普通人员来说带来了压力,“现在技术太发达了,机器人抓药都实现了,难保今后不会有更多功能,第一个淘汰的就是抓药这种基础岗位。”陈凤告诉记者,等她拿到执业药师证书,打算筹资开家药房,“到时我可以雇佣机器人,而不是被它取代。”
据媒体报道,除渝北区人民医院,我市另外几所医院也相继引进了抓药机器人,一台机器人价格为20万至30万元不等,平常除电费外,维修费用低廉。
陈凤给记者算了笔账,普通医院,一位持证药剂师年薪约5万元,一台机器人顶替三名药剂师,不需要五险一金等福利,没有病假公休假等,从成本上确实节约了不少。
面对机器人来袭,轨道族白领是否担心饭碗被抢?热报通过热线、轨客网、微博和微信就此问题对500名轨道族发起问卷调查,其中437名轨道族表示“不担心”,占87.4%,余下的63人选择了“担心”,只占12.6%。网友千山万水表示:“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多事机器人完成不了。不存在构成威胁。”“Moon8888”认为:“机器人始终是程序控制,不可能比人更灵活。”
中科院机器人专家、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重庆)中心主任何国田教授介绍,机器人的发展、代替人力是一种趋势,即便是将来与人们竞争岗位、抢饭碗也是正常现象。但是一定也会产生新的产业和岗位,相对低端的岗位和劳动将会被机器人代替,人们就可能从做事的人变成操作的人,逐渐迎来更高端的人才竞争,工作也会更加高效。
何国田认为,机器人是会给人们带来的更多是机遇,作为普通白领更多面临的是对专业素质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