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资源环境约束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展望“十三五”,我国不仅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国际承诺低碳目标,还有到2020年能源消费及煤炭消费总量的双控目标。但与此同时,在新常态下,外部经济下行的压力,产能过剩的现实,给全行业进一步的节能投入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再加上部分企业对节能认识不够、投入不足以及节能效益下降等因素,给未来全行业的节能增加了不少难度。
企业节能存在诸多阻碍
在面临不利外部环境的同时,部分企业自身对节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成为未来节能的难点。
10月9日,马钢煤焦化公司6号干熄焦装置建成投产。这项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投产后,马钢焦化新区基本可实现焦炭全干熄组产,节能效果显著。 (胡智慧 摄)
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李忠铭谈到,未来行业节能的最大难点是节能措施的落实,企业认识不足会影响到资金投入,导致真正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无法被采用。
南京星飞冷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杨振华告诉记者:“一些企业的配合程度确实与国家要求和大家的希望相去较远,所以我们在节能技术推广中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困难。当我们去企业推广新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时,一些企业会以种种理由搪塞,如现在的效益不好等。不过,一些企业确实没有钱,但他们依然会去搞节能,并且表示勒紧裤腰带也要做这件事,因为节能带来低成本,效益会更好,未来会更宽广。”
杨振华谈到,在老旧装置的改造上,新技术推广也存在一些难度。比如,现在很多节能服务公司都在做水轮机,改电力驱动为水力驱动,可以大幅节能。虽然化工企业对这个技术非常认可,但不少企业仍表示再等等、再看看。归根到底,还是企业领导认为节能不是那么紧迫,还没有认识到节能带来的好处。
张觐桐告诉记者:“我们在企业调研时发现,对于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肯定是节能服务公司比化工企业更着急,因为推广技术对于前者来说是有效益的。但到了企业却不是这么回事,有的企业不接待,因为新技术很难马上见效。我们给企业做免费诊断时,也曾带一些节能服务公司到企业去。由于是节能协会推荐的,企业才肯接纳。‘十二五’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低的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新技术推广难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相关企业提高认识。”
一些化工企业也针对节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陕西陕焦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光明认为,传统的熄焦方法采用喷水降温,显热浪费较大。而干熄焦避免了这些缺点,节能效果明显,还有利于改善焦炭质量,减少环境污染。陕焦化工也想进行干熄焦改造,但干熄焦投资大,需要1.5亿元,目前企业经济效益不好,主要难点在于资金缺乏。另外,上干熄焦项目后,污水处理成本增大。同时吨焦炭产生蒸汽500千克,而目前企业锅炉蒸汽本身已有富余量,但自发电上网面临政策障碍。他表示,焦化企业的荒煤气带出热约占焦炉总输出热的36%,余热回收利用潜力很大。但目前上升管余热利用技术还没有完全突破,集中回收难度较大,推广应用也较少。因此,他呼吁发电上网政策倾斜,而对于节能设施投资,政府应给予一定补贴。
王集油田第二期污水深度处理工程采用“重力分离预除油+溶气浮选+过滤+软化”核心工艺技术,将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替代清水,用于注汽锅炉加热成蒸汽注入稠油油层,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油泥杂质经固化处理,用于社区冬季供暖。项目年可节约水资源近127万立方米,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139万元。图为技术人员正在调整污水沉降罐、除油罐的液量。
陕西陕化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企管处副处长刘水峰则表示,企业需要的节能技术很多,但目前一些技术良莠不齐,不知道选择哪种效果更好、更成熟,仅靠企业自己甄别,成本较高,工作量较大。他们准备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用到余热发电改造,但目前扶持政策不太清晰,是鼓励节能服务单位还是使用企业?补贴能否到位?这些都是关键问题。
延长石油集团炼化公司天然气液化厂生产技术部副经理曹强强说,天然气液化工艺需要大量冷剂换热,但在乙烯、丙烷、异戊烷等混合制冷剂配备过程中存在放空现象,能源浪费较多。怎么配?配多少?先配哪些?都需要技术突破。
行业节能面临外部压力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近期强调,在行业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行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能源需求压力巨大等瓶颈。
日前,山东红日阿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多项技改项目投入运行,此批项目改造主要对生产系统的粉尘、污水及气体进行回收利用,达到节能降耗、安全环保、增加效益的目的。图为该公司复合肥系统粉尘回收改造现场。 (刘海青 摄)
首先,传统产业及部分新兴产业产能普遍性过剩严重制约了行业节能目标的实现。在这些过剩产能中,落后产能占相当大的比重,直接拉低了全行业的节能水平。
其次,能耗总量持续增长,部分产品单耗出现反弹。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总能耗约5.28亿吨标煤,继2013年后再次突破5亿吨标煤,行业能耗总量持续增长。与此同时,2014年,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65.08千克标油/吨,同比上升0.21%,这也是继2013年以来连续第二年呈现上升趋势。
石化联合会节能与低碳发展处处长李永亮分析认为,目前全行业节能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能耗总量增速较快,而行业经济运行指标增速放缓,是造成“十二五”期间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量下降缓慢的主因。比如最近几年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一直在8%~10%,而“十一五”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0%。
同时,李永亮指出,由于先进、节能效果显著且易于推广的节能技术逐渐缺乏,技术问题成为全行业未来节能面临的又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十三五”行业节能的最大难点。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在节能工作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由于投资回报期较短,投入不大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企业的节能积极性较高,很多好的节能技术也已在这一阶段实现了大范围推广。反观‘十二五’期间,随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进步和节能工作的深入,量大面广、节能效果明显、投入产出比适中、操作条件宽松、管理难度较小、易于推广的节能技术逐渐变少,甚至到达了一个瓶颈期。如果今后几年节能技术,包括提高生产率的技术或更高效的工艺技术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将来通过技术手段推动节能的力度就会逐渐减弱。”李永亮强调。
还有被采访者表示,经过过去几年的努力,石油和化工企业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能减的已减、能降的已降、好干的已干,节能潜力已被挖掘了不少,剩下的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取得的成果则可能比较小。
李寿生谈到,“十一五”时期,由国家节能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的项目,平均单位节能量投资为2382元/吨标准煤;而“十二五”期间,节能技改项目的单位节能量投资需保持在3000元/吨标准煤以上。单位节能投入日益增大,未来行业节能任务十分艰巨。
李永亮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最近3年煤炭价格一直低位运行;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国际油价又大幅下滑。煤价和油价的低位运行,使得企业每节约1吨标煤或标油的能量换算的经济效益也大幅缩水。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节能投入在大幅增长,节能效益却大幅降低,导致节能效果降低。”
李永亮同时指出,目前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给行业节能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据石化联合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建、在建及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中,煤制天然气项目达1500亿立方米,按1000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消耗2.2吨标煤计,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总能耗将达3.3亿吨标煤;煤制油项目规模在1500万吨,1吨煤制油的能耗是4吨标煤,预计总能耗将达6000万吨标煤;未来煤制烯烃规模将达1200万吨,以生产1吨烯烃的能耗7吨标煤计,未来又将有8400万吨标煤的能耗增量。几大新型煤化工的总能耗将达4亿多吨标煤,若按70%的开工率计,能耗也将达3亿多吨标煤。
“众所周知,全行业2014年的能耗总量是5.28亿吨标煤,如果将来再加上煤化工的能耗,总能耗将大幅增加。如果煤化工按现在的势头发展的话,对未来节能工作还是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李永亮强调说。
节能协会专家张觐桐表示,新常态对行业节能减排有利有弊。行业发展速度降下来了,用能总量减少,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废水等减排是有利的,但对节能是不利的。不利之处在于,当年在高速发展之下,企业装置的开工率和负荷较高;目前产能过剩,企业开工不足,装置负荷下降,开开停停,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会随之上升。
未来节能还得啃硬骨头
“十三五”期间,全行业节能工作将面临比“十二五”更为艰难的外部环境——经济下行、能源价格下滑、产能过剩、企业开工不足,效益低下。接下来,节能工作到了要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
张觐桐谈到,“十三五”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至关重要。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不能再一味地增加消耗,要搞好结构调整,调整好存量,优化好增量,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国家也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的节能工作。
张觐桐建议,要抓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措施,从方方面面开展节能工作。比如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中,石油和化工企业有近2000家,估计能源消费量3亿~3.5亿吨标煤,但此外还有2亿多吨标煤是由上万家中小化工企业消费的,更要抓好这些企业的节能工作。
除此之外,还要抓好结构调整,实施结构节能。长期以来,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快速增长主要靠铺摊子、上项目、高投入来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应带来了能源和原材料的高消耗和污染物的高排放。因此,未来要进行的结构调整应该是多层面的,既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装备结构、组织结构、原料结构调整,也包括能源结构、企业资产结构等调整,这是实现行业节能的一项重要措施。
中石化扬子石化能环部节能科长陈正宏强调,目前行业中很多企业的装置都已运行了20年以上,再拿钱修修补补,能耗也很难再有大的下降。企业还不如逐步实施战略转移,把已到年限的装置关停掉,再建一套新的,把老装置置换掉。
“我觉得国家要整体考虑老旧装置的淘汰转移等问题,因为这不只是某一家企业的问题。目前还有一些企业的老装置仍在运转,今后不仅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多,能耗和物耗也会比新装置要高。究竟是老装置节能改造合算还是建一套新装置更合算,是要进行研究和统筹考虑的。”陈正宏建议。
山东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节能管理主任许立和也强调,结构节能是战略性的。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发展肯定不能像原来那样快了,一些产能替代、淘汰落后、置换之类的做法还是有较大节能潜力的。无论是站在国家、地区、行业的角度,还是站在企业角度,推动产业升级、淘汰落后都是未来实现节能的必由之路。
当然,技术节能仍是未来最有贡献率的节能方式。
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卢文新表示,未来行业节能的最大难点仍然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在追求利润和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大部分企业的节能意识已经显著增强,难点是如何开发一些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装备。在这方面,国家可以为有潜力的创新技术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导向,如可将科技计划向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上倾斜,为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的企业减免征税等。
节能服务企业中圣公司董事长郭宏新则谈到,现在市场上有先进的节能技术,推广和应用却受到阻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完全的“最低价中标原则”阻碍了技术推广。最低价中标,看上去客观而合法,但也给伪劣技术增加了机遇。“既好且又最便宜的技术,几乎是不存在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仅凭价格一项来评判产品和技术优劣,是缺乏考量的。以我们多年和国际化公司合作的经验来看,有多年供应商管理经验的他们,在招标过程中不是以最低价中标。他们的技术专家对产品的技术评分是决定供应商能否中标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严格控制供应商的数量,投标的供应商水平在几乎相等的技术水平上。毕竟,性价比才是考量产品、技术、服务的最佳方式,且有助于化工行业未来节能。”郭宏新如是说。
应从更高更广角度看节能
记者在采访中感觉到,未来全行业的节能不仅要关注管理上的细节、技术上的突破以及结构上的改进,更应从项目设计、设备制造、生产工艺等全过程关注节能,同时改变企业固有的观念,引入新的节能理念,让节能水平从理念上得以提升。
凯撒空压机(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欧志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化工行业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必须在装备上下功夫。第一,设计单位节能意识薄弱,目前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很多装置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将降低能耗考虑在内。第二,市场上的节能装备鱼龙混杂,很多节能装置企业挂羊头卖狗肉,混淆市场使得节能效果强弱难辨。第三,一部分化工企业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考虑上哪套节能装备,且主管为财务部人员,这样容易引发恶性竞争,从而引进价格便宜的装备,而大部分价格低的装备节能效果只限于当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节能效果会愈发不明显。
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开发部主任助理林欣表示,大型化工企业要做系统节能,有必要引入第三方节能潜力评估服务企业。比如,西门子、施耐德等公司都拥有可以做全厂节能潜力评估的大型服务公司,他们会帮化工企业考虑工艺端跟锅炉端的匹配是否合适。
“现在西门子与化工等行业企业的业务合作方式是,前者进驻化工企业半个月,然后给企业出具全厂节能评估报告,列出二三十条节能点,收取相对来说较高的咨询费用。评估出的问题用户可以自己整改,如果让西门子公司来改,在施工费用中他会把前期收的咨询费扣掉。现在很多案例已经在做了,因为看到了市场潜力,即设备生产厂与用户需求中间的落差。‘十三五’期间,这一节能方式也应该引起更多化工企业的关注。”林欣谈到。
林欣还表示,“十二五”期间技术门槛低的节能项目已经做完了。目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以往企业都是先投钱再节能,所以对一些大型石化企业而言,如果一个节能项目的回报期超过18个月甚至达24个月,他们是不会做的。因此,“十三五”期间,这些企业的观念就要转变,一些简单的节能技术用完之后,剩下的那些节能技术肯定是投资较高且回报期较长,有可能“花了很大力气,才节了一点能”。
“投资回报期长的项目就有必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否则企业承受不了。但是以前有不少化工企业因为无法分清到底节了多少能、省了多少钱,对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有顾虑。这是市场不规范的结果,现在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非常简单,其中把容易产生分歧的‘如何确定基准年’一项给略掉了。因此,国家应该出台更加详细的规范,包括基准年的确定和年收益的算法等,让企业操作起来更加明晰,从而消除顾虑。”林欣建议。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可持续金融项目总监孙轶颋指出,目前多数金融机构正以《能效信贷指引》为依据,通过绿色信贷、绿色金融债,以及以能效信贷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等工作业务,倒逼“两高一剩”产业进行绿色转型,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改造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