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美两国再次发表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在迈向低碳未来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显示了强有力的领导力并起到了示范作用。 根据《联合声明》,中国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官方文件里明确全国碳市场的时间表。中国还宣布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9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双方再次发表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简称《联合声明》)。
对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过发言人在9月25日发表声明,对中美两国政府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显著步骤予以赞扬。
潘基文称,这将有助于2015年在巴黎达成一项普遍的、有实际意义的协议,进一步显示出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在迈向低碳未来过程中所拥有的共同愿望和严肃态度,在世界范围内显示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并起到了示范作用。
“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大碳排放大国,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表明了其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进行低碳转型的勇气。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逐渐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共识,这是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大会之后的一个显著变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柴麒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柴麒敏分析,两国的联合声明释放了更多的友好信号,对年底的巴黎谈判达成更积极的气候协议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欧盟之外展示了两个大国在低碳领域的领导力。
“与去年《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不同,这次是两国元首联合声明,更加体现了两国领导人的诚意和责任感。”柴麒敏指出。
中国拟建200亿南南合作基金
《联合声明》一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对年底的巴黎气候大会的展望。
“在《联合声明》的第三部分‘加强双边和多边气候合作’中,中国提出要建设‘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这是整个《联合声明》中很大的亮点。”柴麒敏分析。
根据《联合声明》,中国宣布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增强其使用绿色气候基金资金的能力。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前中国参与南南合作更多的是通过具体项目和能力建设类等方式。”柴麒敏分析,正在筹建的这个基金为南南合作建立了一个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南南合作基金的钱从哪里来?钱怎么花?怎么跟踪和考核?这一系列具体操作的问题正在研究,有待进一步明确。”前述发改委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从资金支持地区的优先顺序来看,应支持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资金的来源可以多元化,像全球绿色气候基金一样,既可以来自公共财政也可以来自私营部门。“基金的管理运作方式,可以借鉴全球绿色气候基金的做法,由一个第三方机构进行运作,政府可以董事会进行控制。”
此外,《联合声明》还提出,中美双方认为两国在其他国家的双边投资应支持低碳技术和气候适应力,并承诺讨论公共资金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
两国承诺,将运用公共资源优先资助并鼓励逐步采用低碳技术。作为加强低碳政策规定的现行严肃承诺的一部分,除在最贫穷的国家外,美国已终止向新建传统燃煤电厂提供公共融资。中国将强化绿色低碳政策规定,以严控公共投资流向国内外高污染、高排放项目。
巴黎协议应更突出“适应”
《联合声明》提出,双方支持巴黎成果中包含有强化的透明度体系,以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和信心。包括通过恰当方式进行报告和审评,以促进成果的有效实施。该体系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灵活性。
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中美两国元首强调适应的重要性。巴黎协议应更加重视和突出适应问题,包括认可适应是全球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既要针对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影响做好准备,又要提高适应力。协议应鼓励缔约方在本国和国际层面打造适应力并减少脆弱性。协议应建立对适应问题的常态和高级别关注。
“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是气候变化谈判的四个主要议题。”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相对“减缓”议题已经基本达成全球共识而言,“适应”问题的分歧还比较多,需要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深入讨论。
该官员解释,“减缓是全球共同的责任,已经基本无异议。但适应是否是全球共同责任?很多情况下,气候灾害产生的后果是局部性的。对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还有一些不同看法。”
“我们一直强调适应与减缓战略并重,但对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适应比减缓更为急迫。”柴麒敏分析。
世界银行中蒙可持续发展局副局长Ede Ijjasz曾经公开解释,“发达国家有成熟的保险体系,他们的保险覆盖面比较广,有能力经得起气候变化的考验;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保险市场的发展成熟度各不相同,应对损失的整体能力比较弱,而社会没有整体性的分散风险的机制,就更加容易直接受到这种灾难的影响和威胁。”
中国在2013年底由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这是中国首次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
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联合声明》的第二部分为两国推进国内气候行动。
《联合声明》指出,中美两国都致力于实现2014年11月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宣布的各自2020年后行动目标。从那时起,两国都采取了重要步骤来加以落实,并致力于继续强化努力,这些努力将大大推动对低碳技术和低碳解决方案的全球投资。
“从《联合声明》中公布的两国行动措施来看,主要是一些此前已经确定的应对措施,很少有新措施。”柴麒敏分析,不过,从力度来看,中方力度要大于美方,这也是潘基文在声明中称赞中国更多的原因。
在中国的行动计划中,有一项作为引人注目,即中国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
柴麒敏分析,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官方文件里面明确全国碳市场的时间表。“此前发改委气候司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或者文章里面也曾提及,但不如此次更加明确。”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发改气候[2015]1024号,以下简称《通知》),但该文件并未对社会公开。
该《通知》向各地方主管部门提出了七项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机制;参与确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名单;为研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方案提供支持;加快碳排放权交易核查体系的建设;深入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能力建设培训;切实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的宣传力度;做好试点与全国市场的衔接。
根据发改委的要求,各地方主管部门根据发改委印发的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抓紧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2011-2014年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重点针对电力(发电、电网)、钢铁、有色(电解铝、镁冶炼)、建材(水泥、平板玻璃、陶瓷)、化工、航空等六大行业的企业,安排第三方核查机构对数据进行核查,联合统计部门对数据进行核实,确保保送数据的质量,今年8月底之前将汇总数据报送到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