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驱车行驶在汨罗市磊石乡马厅村村道上,一个怪现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沿途垃圾池空空如也!
马厅的垃圾去哪儿了?
村主任黎建平“得意”地向记者讲述了马厅村垃圾池从无到有、从乱到“治”的变迁。
前几年,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淡薄,房前屋后垃圾成堆,白色垃圾随处可见。环境卫生成了村支两委的一块“心病”。
“为了搞好卫生,村里下了决心,也花了心思。”2012年,村里投资36000元,建起了60个垃圾池。
没想到,村上花了大成本,却带来了更大的问题。由于缺少引导、规范,垃圾难以全部入池,往往出现垃圾池内“空空如也”,垃圾池外堆积如山的景象——垃圾池形同虚设!同时,村民们过度依赖垃圾池,餐厨垃圾、白色垃圾、建筑垃圾一股脑堆到垃圾池中,垃圾池如同一座座五彩斑斓的小山,方圆数十米臭气熏天,村民们怨声载道,好几个垃圾池被冲动的村民砸毁!
无奈之下,村里只得雇人请车清运垃圾,代价是16000元/年——这对一个无收入来源的小村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治标还得治本!”老党员们建议,关键是要从源头减少垃圾,要提高村民们的卫生意识。2014年大年初二,全村党员坐到了一起,研究制定村级环境卫生评比制度:每家每户分发一个垃圾桶,教育引导村民分类处理垃圾;将环境卫生责任细化到每组每户,组长负总责,党员包户带头搞卫生;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对每家每户卫生状况进行现场拍照、打分,并在村头宣传栏上公示;重奖优秀,重罚脏乱差……
制度实施不久,变化在悄悄发生。
“能用的,换钞票;能烂的,变肥料;玻璃瓶,藏地窑……”老师们自编的垃圾分类儿歌也通过小朋友们传播开来,村民们不再随便将垃圾倒在垃圾池里,垃圾池里越来越空了——但道路两旁干干净净,屋前屋后清爽整洁。
15组70岁的黎志华悄悄地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们不比垃圾一定要入池,而在暗暗地比谁家垃圾最少、哪个组的垃圾池最空,垃圾池真的可以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