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在展望,一直很困难”是新能源行业的普遍写照,光伏行业更是其中的典型。光伏行业面临的问题不断,供需关系失衡,产品质量不高,施工过程不规范等等,但最让光伏企业“烧脑”的,是融资困难。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表示,国内各大银行对光伏产业,尤其是上游制造业投资持谨慎态度,金融机构难以甄别光伏企业产能提升与产能单纯扩大,银贷利率高企,光伏企业现金流受到影响。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红炜告诉记者,光伏企业融资难,其根源是当前信贷方总习惯将资产抵押作为风险控制的首要途径,中国企业超过95%的投融资都是通过资产抵押方式获得。
具体而言,这一模式在现实信贷行为中的表现为,相对融资总额,要求融入企业必须具有不少于20%的现金和大于80%的可抵押资产。红炜则认为,这种传统融资模式已远远无法满足光伏企业高速增长的融资需求。
虽然“十三五”规划尚在制定当中,但到2020年,中国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已确定在100GW以上。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与能源基金会共同发布了《中国2050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究》,到2050年,中国光伏电站建设目标为2700GW,这是目前中国已建各类电站规模的一倍。
相比之下,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已建成光伏电站规模仅为35GW。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员时璟丽称,这一发展规模显著低于政策和行业等各界预期。
若分别以上述两个目标计算,中国光伏电站平均每年的增加量分别约为30GW和75GW。红炜称,按照当前光伏电站平均每瓦建设成本7元计算,在上述两个目标下,每年需要的投融资总金额分别是2100亿元和5250亿元。
“传统金融模式之所以不能满足光伏产业的融资需求,主要原因是可抵押资产规模的不支持。”红炜表示。
一方面,中国光伏企业可抵押资产规模的绝对值有限。截至9月8日收盘,界面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记者梳理了同花顺光伏概念板块总市值为5188亿元,共包括60家A股上市公司。这一数字相对于上述融资需求而言并不算大。
另一方面,光伏产业可抵押资产规模的增长远远落后于融资需求的增长。红炜称,当前光伏企业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有限,增长较快的隆基股份,2013年底资产总计46.8亿元,到2014年底为64.4亿元,增长幅度为37%。同期海润光伏增幅度为15.5%。相比之下,光伏电站建设的增长速度过去是每年100%的增长,未来应当不低于50%。
红炜认为,以光伏电站投资回收期10年计算,相对光伏产业超高速的发展,光伏企业可抵押资产规模增长速度严重落后的局面会长期存在。
红炜建议,要解决光伏产业的投融资需求,一方面要在信贷市场改变以资产抵押控制风险的思维,转而注重将项目未来收益权作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在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应该加速网络金融产品和股权类融资产品的创新。
其实,国内已有部分企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探索。2014年初,联合光伏推出1000万元以光伏电站为投资方向的“众筹”产品,被认为是国内首个规模经济的众筹先例。今年1月,彭小峰执掌的SPI推出“绿能宝”系列产品,主攻互联网与新能源结合的实物融资租赁市场。
此外,阿特斯、晶科能源、保利协鑫等企业也在探讨或尝试推出资产支持证券(ABS)、YieldCo等金融创新产品和融资模式。
信达证券能源互联网首席分析师曹寅认为,光伏ABS的优点在于风险可控,对于电站来说,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波动性和流动性较好。
事实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光伏行业并非不感兴趣,只是心存担忧。
上海正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协祥告诉界面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记者,光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客观评估标准,金融机构无法准确预测电站未来现金流,投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因此需要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和评级,该领域业务在国内刚刚起步。
今年7月底,中国能源互联网技术服务提供商远景能源正式对外宣布,已推出国内首款光伏电站风险评级产品“阿波罗”,这是一款免费开放的软件。
吴协祥还期待金融机构能有更多懂光伏的专业人士,“尽管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有助于消除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其理解什么样的项目是值得投资的。”他说。
王勃华则表示,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曾经搞过光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对接会,但“效果不是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