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国内外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经济下行既给环保部门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正确应对。
经济下行带来的机遇
经济下行给环保工作带来机遇: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速放缓。受经济增速下滑影响最大的就是涉及“两高一资”的一些低端传统产业、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如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等行业。对环境保护而言,这些“两高一资”低端传统产业和过剩产能的下滑,其直接结果就是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速持续放缓,总量减排压力明显减轻,这对于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完成今年和“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无疑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客观环境。
经济结构调整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与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等行业举步维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之旅在艰难中起步,并悄然取得进展,成为各地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总量的一个重要引擎。今年1月~5月,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6.8%,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30.2%,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29.4%,电子元件制造业增长16.4%,计算机整机制造业增长17.7%,医药制造业增长11.5%,利润均呈较快增长势头。
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缓解。在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十条”,努力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经济增速下滑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速放缓,客观上也有利于各地环境质量的改善。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国许多地区的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开始逐步得到缓解,许多地区的大气雾霾污染有所减轻。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与上年同期相比,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53.1%上升为59.7%,升高6.6个百分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均有所好转,老百姓久违的蓝天白云正在稳步增多。
环境执法监管手段越来越完善。近年来,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政策,国家层面强化执法监管的步伐在加快,力度在加强,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各级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手段。例如,日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为各级环保部门把执法监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
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经济下行带来的挑战
但经济下行也为环保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党委、政府工作重心更多转向稳增长。面对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严峻局面,国务院近期专门派出督查组,赴全国各地督察调结构、稳增长工作,力求全年经济的平稳发展和高中速增长。各地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必然更多地转向稳增长,环境保护在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中的位置和分量自然会有所下降,各级环保部门对此必须要未雨绸缪,有所准备。
环境执法监管外部环境呈恶化趋势。众多企业艰难度日,部分企业濒临倒闭。这是我国几十年拼环境、拼资源、拼安全粗放发展之路走到尽头的必然结果。但一些地方不是冷静思考导致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走上一条创新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赢之路,而是试图简单地寻找一只“替罪羊”,来推卸自己施政不力和发展无方的责任。
建设项目环境监管面临更大压力。上半年,笔者在督察时发现,一家玻璃企业违反“三同时”规定,污染物超标排放,当地环保部门虽然依法履行了执法监管职责,但企业却一直没有停止违法生产。这并非是企业本意,而是当地主要领导为了保增长要求企业生产的。在当前中央稳增长和各级环评审批权限大幅下放的背景下,这样类似的情况还会层出不穷,因为市、县两级环保部门根本不可能顶得住来自党委、政府保增长的巨大压力;同时,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能力上,地方环保部门都还未完全做好迎接环评审批权限大幅下放和开展相关执法监管的准备工作。
排污单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难度加大。除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外,众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经营状况良好和盈利较为丰润的情况下,通常不会过分计较治污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费用,但当企业处于盈亏平衡点甚至是亏损状态时,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他们就会相当在意环境保护的成本投入了。在目前经济下行和众多企业经营困难时,排污单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急剧降低,导致部分企业偷排漏排、超标排污和弄虚作假的情况屡屡发生,且手段更为隐蔽。
经济下行应对的策略
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基层环保部门应把握好机遇,积极应对挑战。
一是主动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在中央稳增长的主战场上,环保部门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结合国家要求和当地实际,为党委、政府当好智囊参谋,在加快产业升级、优化空间布局和提高发展质量等方面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各地环保工作必须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围绕产业升级这条主线,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同时坚守住生态保护的红线和环境质量的底线,这对我们争取党委、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支持,无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和巨大考验。
二是积极配合经济部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国家产业升级的战略部署,各级环保部门应积极配合经济综合部门做好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这既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和企业困境的唯一抉择,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必由之路。例如,重庆市“十二五”以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和通用设备等产业,形成了电子信息和汽车两大产业集群,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提高到40.2%,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5%。同时,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4年累计少消费能源2582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低于全国平均值,4年累计下降18.26%。2014年,重庆主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2013年增加40天,酸雨频率下降6.1个百分点;Ⅰ至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较2013年上升了3.5个百分点,水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同比上升了3.8个百分点。
三是努力创造良好的执法监管外部环境。环保部门除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理解支持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主动争取发改、工信、财政、住建、水务、国土、监察等关键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应充分理解和体谅这些“关键部门”的关切和工作,力求在党政系统内部构建牢固的环保统一战线,这也是我们创造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的重要环节。
四是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在当前形势下,各级环保部门依法履行环保职责,既要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实际工作中也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对具有主观恶意、严重违法、影响恶劣且反映强烈的关键少数地区和企业,要坚决维护法律权威,依法严查,绝不手软。但对其他大多数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则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那些非主观恶意、有客观因素影响、违法情节较轻、污染后果不严重的非原则性环境问题,应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以教育帮助、正面引导和适度处罚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不必要也不应该凡事都上纲上线、激化矛盾,避免环保部门过多地被推上风口浪尖。
五是积极引导舆论做好宣传工作。如何正确引导舆论、做好正反两方面的宣传工作,仍是各级环保部门需要认真做好的一门重要功课。各级环保部门有必要系统地开展一些深度调研,弄清楚这轮经济下行的历史背景、主要原因、影响范围、主客观因素、解决办法和变化趋势,用统计数据、典型案例和调查报告说话,让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努力形成有利于实施新环保法和执法监管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