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探索,国内修复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大大缩短了和国外企业的差距,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符合国情的创新。未来随着政策法律的完善和企业自身的不断磨练,国内修复企业和技术走出国门也是必然。
近年来,土壤地下水修复市场前景持续向好,而大部分外资从业企业却在这本可大展宏图的时候鸣金收兵了。对此,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分析说,虽然有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缓慢的大背景,但是外资土壤地下水咨询公司在国内的衰落不仅仅是其认识和模式的问题。
外资环境咨询公司在初期支持和推动了我国土壤地下水调查修复的相关工作,然而近期却纷纷收紧甚至退出中国区土壤地下水业务
外资环境咨询公司是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大潮进入我国的。他们不仅帮助和促进了外商在华投资,而且在我国准备启动土壤地下水调查修复的初期或更早一段时间,还积极支持和推动相关工作。同时,他们也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一个场地第一阶段(PhaseⅠ)调查项目能高达几万美元,而在国外类似项目低的仅有几百美元。
上田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李小平是我国最早从事土壤修复的专家之一。他回忆说,当初对一些官方开展的相关工作,英国伊尔姆(ERM)给予了大力支持。
另外两位国内土壤地下水修复事业先行者——现任中环循(北京)环境技术中心总经理龚宇阳和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总工程师宋云也表示,2005年一次环保系统的内部会议上,几大石油公司负责其全球环境修复事务的主要负责人悉数到场,对促进国内相关工作有着标志性的意义。而会议能够成功举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伊尔姆和美国安社(ENSR,后被美国艾奕康(AECOM)收购)的全力支持。而彼时,现在的国内龙头企业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尚未成立。
2011年,艾奕康候任首席执行官马休˙萨顿专门来华,并与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就污染场地的治理问题和今后的合作进行了探讨。当时的艾奕康中国区环境业务负责人熊健对公司发展充满信心。
然而,这种信心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如今的外资环境咨询公司却纷纷收紧甚至退出了中国区土壤地下水业务。
全球巨头美国西图(CH2M HILL)于2012年将中国区相关业务剥离给了上海格林曼;去年,艾奕康收购美国优斯(URS)后,国内修复业务还没有太大起色;伊尔姆相关业务也大幅萎缩;还有美国韦斯顿(WESTON)、加拿大高达(GOLDER)、英国科进(WSP)、韩国鲜京(SK)、日本同和(DOWA)等。很多外企土壤地下水业务的高级人员都离职去了中节能大地、北京建工修复或上田环境修复等土壤治理企业。
随着一批重大疑难土壤修复项目的实施,污染场地环境保护系列标准的发布,国内在标准、技术等方面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外企的优势不再明显
土壤地下水修复是一个经验行业。过去,外企领先主要在调查修复的程序上。英国阿美科(AMEC)副总裁司马威长期参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土壤污染防治政策的相关项目。其多年前就直言不讳地说,他们来中国不只是为挣钱的,而是来“教”中国如何做土壤修复。
近年来,随着一批重大疑难土壤修复项目的实施,国内在标准、技术等方面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特别是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主持制定的污染场地环境保护系列标准发布后,基本解决了调查修复的程序问题,外企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对此,我国台湾地区的企业也深有体会,台湾业兴公司总经理潘时正感叹道:“六七年前来大陆,感觉连基本的土壤地下水采样都不会,现在,广华新城这样世界少有的大项目,大陆都完成得很好。”
他还表示,尽管现在看来还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但一些非常先进的技术已经开始在一批土壤修复项目上运用了。“大陆土壤修复技术发展速度完全超过预期,台湾公司再抱着以前的老观念,可能就会永久失去大陆市场。在多年的犹豫后,台湾业兴终于近期在大陆落地。”潘时正说。
此外,已在国内落地但尚未开展土壤地下水业务的知名外企包括荷兰阿凯迪斯(ARCADIS)和澳大利亚GHD等。阿凯迪斯的技术负责人Suthan Suthersan在行业有较高声誉,他所创新的一些技术以及在1996年、2002年和2005年出版的技术著作均成为行业标准。公开资料显示,去年他来华交流时谈及的内容并未超出国内已知的范畴,而且还专门提到了我国土壤地下水环境咨询的问题。
本土化程度不够是外企在国内生存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外咨询公司大都能实施通用成熟技术,极个别超前技术的绝对和相对适用范围都很窄
2008年,龚宇阳参与组织中荷两国环境保护部门在土壤污染防治上展开多层面的合作,包含政府间的政策协作、研讨院所间的科研协作,但是企业间的实质技术合作一直没有什么进展。
多位参与和荷兰企业交流的国内企业高管介绍说,我们需要的是具体技术,而荷方企业坚持他们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
国外环境咨询业发达,在美国就有约2000家公司从事污染场地调查和修复,而我国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同国外咨询却有很大差异。
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土壤修复业务负责人范天立曾经在被阿美科收购的Geomatrix工作过,回到国内后长期在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任职。范天立认为,本土化程度不够是外企在国内生存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样,北京建工修复技术副总监彭勇也深有体会地说,在国内项目上,设计院的技术人员要好于外企同类人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是最早在我国开展土壤修复科学研究的专家之一,他也反对直接照搬国外结论或者教科书上的东西,并多次指出,国外确有成功案例的技术放到国内却常常治理效果不佳。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阳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赞同陈同斌的看法。他表示,我国大多数人存在一个思想误区,总认为国外的技术要比国内的强。土壤问题在国内的情况异常复杂,国内很多现象国外是没有的,国外的很多经验与我国的现状都不具有匹配性,“拿来主义”的思想和做法是错误的。“目前国内在技术应用上已经很成熟了。”刘阳生强调。
前些年在辽宁省大连市落地的两家土壤地下水专业化技术外企——比利时DEC和美国纽飞尔(NewFields)也不尽如人意。可见,在技术上超前市场需求太多,同样也不被看好。
龚宇阳在国内外多个外企工作过,也参加了国内最早4个省市的土壤修复试点示范工作。在意识到了躺在国外“先进咨询技术”上的风险后,龚宇阳组建土壤地下水修复公司时就融入了本土化的诸多元素。他指出,国外咨询公司大都能实施通用成熟技术,极个别超前技术的绝对和相对适用范围都很窄。“中环循的不同点在于,针对国情研发了大量实用新型技术。”他自豪地说。
经过七八年的艰苦探索,国内龙头企业已经大大缩短了和国外企业的差距,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符合国情的探索和创新。未来随着政策法律的完善和企业自身的不断磨炼,国内修复企业和技术走出国门也是必然。“从这个角度看,海外高端人才应该认真考虑并抓住这回国创业或工作大好时间的最后机会了。”高胜达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