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增强服务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概念。在这一背景下,“全球能源互联网”和能源行业的转型升级映入人们的眼帘,成为热议的焦点。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领域,能源行业如何借助互联网对社会加以重塑?在应对气候变化压力下,以消纳全球清洁能源为己任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如何实现?互联网的快速迭代特点和用户需求至上思维将如何引领能源行业升级?能源行业如何充分利用金融支持?“能源+互联网+金融”将会带来什么、改变什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如何形成多方合力?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话题。
种种迹象表明,从能源业者的角度,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现可能是一个“能源+”的过程。未来,我们会看到一个聚合的能源业态,似能源、似金融、似互联网,而正是在这样的产业互联和跨界融合的“能源+”演进中,全球能源互联网轮廓将浮出水面,并将伴随我国经济的“新常态”,迎来自己发展的新时代。
有鉴于此,《能源评论》举办了“第24次《能源评论》学术沙龙暨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研讨会”,邀请中石油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正琦、资深银行家辛乔利、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张玮、国家电网公司产业部处长阙诗丰、国电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炤、百度公司研究总监苏静、IBM中国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赵大溥等相关行业专家,对“能源+”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绸缪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现路径,为国家决策提供可行性建议,为行业发展提供可参考机会。
能源+互联网:新格局
如果把能源和互联网看做一对关系,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它们之间谁是主体?无疑,在能源+的进程中,能源是主体。我们不能把互联网作为主体,因为互联网只是提供能源的一个保障,是一个实现手段,明确这一点很重要,不能本末倒置。如果把互联网作为主体研究能源+互联网就偏离了方向。
厘清了这一点,我们会发现能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无论是油气、电力还是新能源,无论是能源生产、分配还是消费,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储存正变成能源行业的标准行为。这可以改变目前的能源格局,并将能源的边际成本降为零,从而诞生一个全新的能源供应体系。
互联网为什么会在过去十几年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实际上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带来的消费革命。比如说滴滴打车,简单方便还省钱。互联网起到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服务行业和消费端的便利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微信、淘宝、天猫、京东等等。因此,在能源消费端,互联网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而“能源+互联网”的革命性变化也可以借助互联网,从能源消费端开始。
能源行业在过去,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没有选择权,也就是说电力公司供给你电、燃气公司供给你气、自来水公司供给你水,你是没有选择权的。而未来随着能源+互联网的演进,能源消费端变成可以选择的了。比如某个社区的用户环保意识很强要选择太阳能发电,那就选择一个在这方面有竞争力的服务商。这样一来,消费者实现了选择权,就能够以市场机制来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
当然,让消费者能够自主选择能源只是第一步。能源+互联网是否会带给能源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还必须实现“以用户为中心”,让消费者参与到能源生产消费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中,允许消费者不仅消费能源,还能参与生产、销售能源,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体系,吸引更多的参与者进入能源价值链,汇集全社会的智慧,能源企业才能和用户共同赢得未来。
因此,能源企业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研发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等,都必须以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为出发点进行重构。能源+互联网,不是仅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叠加在电力或者其他能源行业之上,重构能源企业的思维模式是更重要的,因为思维决定了行动和方向。
能源+金融:新平台
首先,要厘清一个问题。能源+金融不是我们单纯意义上的能源金融。当下的能源金融,指的是能源与金融相互融合的一种金融形态,是传统金融体系与能源系统相互渗透而成的金融系统。我们所说的能源+金融,则是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了金融业的创新,同时也产生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从而构建一个面向广大能源企业与投资主体的能源金融平台。在这一平台中,我们能做的诸如能源企业上市、发债、引资,政策引导创投资本进入能源领域投资,能源金融产品创新(包括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创新),以及能源定价权、能源交易结算体系、区域性能源合作等等。
我们常常谈到能源企业转型的核心问题,就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实际上就是盈利模式。能源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要推动其发展,首先要有大规模、持续性的资本介入。未来的能源公司可能是一个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或服务商,但这个提供商或服务商把某个案例做成功以后要复制,实际上就形成了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在未来能产生收益,就会有人来投,这时候就一定要有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的介入。
举个例子,绿能宝作为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解决方案,用互联网方式,将光伏项目的融资需求和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投资理财需求相结合,让人人参与光伏电站建设成为可能。投资者最低投资16.7元,即可拥有一块多晶电池片。投资1000元,即可拥有自己的光伏发电板,并获得约8%~11.9%的年化收益。据绿能宝董事长彭小峰介绍,自2015年1月上线以来,已经有30多个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通过绿能宝平台解决了融资需求。
同时,能源+金融还可以用金融杠杆实现支付体系的变革。能源互联互通不仅是技术方面的互联互通,还是金融以及支付方式的互联互通。比如一个APP下载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一方面能够实现消费的智能化管控,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线上支付和交易。现在支付手段已经成熟了,关键还是智能控制技术和金融的结合,金融手段是实现能源互联互通的重要抓手,没有钱解决不了问题。据悉,中石油将与支付宝在移动支付、大数据、车联网与O2O等领域达成合作。可以想见,移动支付连通消费者和加油站,既方便了消费者,也简化了加油站管理流程,更能通过金融数据记录消费者的金融数据,方便石油企业供应和输出,延展出更多的金融功能;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三大技术要素将形成围绕能源的O2O闭环,实现石油巨头的转型升级。
此外,“一带一路”恰好给能源+金融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一进程中,我国第一次有了参与国际能源金融游戏规则制定的机会,国内资本可以帮助国外能源产业发展,国内能源金融市场也可以尝试逐步向友好国家的大型能源企业开放,以人民币为主要货币来构筑能源金融结算体系等。
能源+新科技:新基因
雨果说过,与有待创造的东西相比,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微不足道的。
能源+新科技,就是为能源行业引入新的基因,通过能源技术与系统创新,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源革命。
近几年,中国研发强度(研发经费占GDP比例)增速非常快,2012年首次达到与欧盟相当的水平,2013年进一步提高至2.08%,投入额达1920亿美元,较2012年增加250亿美元,企业占到研发支出总额的76.6%。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最早到2019年,中国的研发强度将超过美国。然而,不断扩大的研发强度,带来了专利申请量剧增,让中国站上了世界之巅,但知识产权的数量增加并没有转化为创新竞争力,许多专利都在沉睡。
未来五年恰逢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关键期,全球将出现新一轮技术革命。这意味着能源+新科技发展面临“窗口期”,如能抢搭这趟“快车”,将极大提高我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而一旦错失机遇,就可能在新一轮变革中落后,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面对机遇与挑战,众多能源科技专家认为,未来科技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致力于研发低能耗、高效能的绿色技术与产品,并将目光投放到生态环境、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开发等领域,以期在国际范围内酝酿重大创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指出,智能化将成为继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之后的“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向更绿色、更轻便、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快递无人机、智能穿戴设备等的普及,将持续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提升人的解放程度。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我国应抓住绿色工业革命机遇,大力发展应用新能源技术,立足国内,着力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加大陆上、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同时创新体制机制,促进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致密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建议,我国应加大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把对三峡工程的政策支持“移植”到太阳能、风能利用上。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将新增能源的需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王曙光认为,我国应加大对海洋资源的探测和开发技术的研究力度,建立海洋立体综合观测系统,加强海洋观测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同时,大力研发近海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认清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海洋生态系统演变规律,为制定海洋战略、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提供科学依据。
能源+环保:新生活
曾以撰写《谁将养活中国?》一书闻名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李斯特·布朗指出,清洁能源正以令人鼓舞的速度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并取代化石能源。目前。华尔街有许多聪明的投资人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增加对清洁能源的投入,准备将美国中部地区的清洁能源输送到西部缺少能源的加州等地。美国当代年轻人,已经与“汽车一代”完全不同,他们并不追求对汽车的拥有,上班乘坐公共交通,周末外出拼车或租车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观念上的转变给能源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今后人们对清洁能源的关注也会越来越大,这不仅有助于能源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地球环境的保护。
可见,能源和环保已经密不可分,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能源+环保的进程,就是重塑人们生活方式的过程。用环保人士的说法就是,打造环保产业3.0。一般说来,环保产业1.0,环保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末端治理,帮助企业或政府,将工业和居民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进行专业化治理,以实现达标排放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目前,国内的环保企业,大多数仍处于产业1.0阶段,即以末端治理为其主要业务形态。环保产业2.0,即生产的绿色化,主要是环保公司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而到了环保产业3.0,即消费的绿色化,主要是环保公司帮助政府或个人消费者实现绿色消费。届时,环保与非环保之间的界线已经模糊化。绿色消费引导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环保将变成企业的基因,从工业设计、原料选择、生产过程、产品消费、废物处置等各环节,处处体现环保优先的原则。
无论环保3.0,还是工业4.0,其实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能源替代。即在能源生产供应侧,实现清洁替代,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为辅向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转变;在能源消费侧,实现电能替代,通过“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推广应用电锅炉、电采暖、电制冷、电炊和电动交通等,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而实现这两个替代,正式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必由之路。
能源行业内部也要跨界
前段时间,原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说,中石化以后不卖油了,有人就开玩笑说难道以后去卖电?没错,还真有这个可能。实际上,能源+的过程,就是要打破壁垒,让所有能源企业都可以参与综合性的能源解决方案。按照这个方向,以后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都将变成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如果一个企业能够给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多种不同形式的能源解决方案,这家公司就是综合性的能源公司,不仅仅局限于卖本行业的产品。换言之,当消费者有选择权的时候,这些生产端的一个个综合能源提供商拼的就是服务了,这样一来,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能源服务公司就出现了。
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样的一个能源公司干了电力的事、干了煤炭的事、干了供暖的事、干了供水和垃圾处理的事、干了支付宝的事,必然会触及到既有能源企业的利益,遭到反对,甚至抵制的。对此,国家有必要先搞一批示范区,或者选几个地方同时开始做,先是招标,阿里巴巴、中石化都可以来竞标;然后是比看哪家做得好,谁有本事谁做。所谓的能源互联网思维,必须打破过去所有的能源供应体系,重新设立游戏规则。如果一个社区做成功了,就可以在一个城市做试点,如果城市成功了可以在农村里做,农村做成功了可以在全国推广。最后形成的格局就是,一个社区的能源供应是由一家能源服务公司来提供的,这样才能实现能源的互联互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供电是供电的、供水是供水的、供气是供气的。
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技术,而是体制问题。这就要看政府的决心和魄力了。如果不打破能源各个子行业之间的壁垒,能源革命就会变成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