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奇秀,蜀地奇美,四川从来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块创造奇迹的热地。不管是穿越2300年时空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还是荣获联合国人居大奖的成都府南河改造工程;也不管是联合样板工程的成都河水公园,还是联合国人居署理事会赞美的“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的汶川县水磨镇,四川建设人总能创造伟大奇迹,书写“复人居之经典,谋川人之福祉”的华章。
王者归来续写“绿色样本”
2013年6月6日,激情燃烧的天府之国腹地 ——成都迎来了2013《财富》全球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开幕式上指出,“天府之国”的吸引力,早在2300年前就向世界展示出引人入胜的魅力和耐人寻味的美感。因为这里有一座世界上年代最久远的水利工程,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它为四川人民带来的福祉绵延千年。
都江堰因设计之精密、营构之宏伟创建了华夏文明之奇观,开创了人类绿色工程之先河。其所包含的天文、工程、水利、人文、文物、美学、环保等内容,都为后人提供了一部历史悠久的绿色建筑经典。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第一个卫星发射中心,全国第一的公路建设总里程,世界第一的发电设备产量……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无不彰显出都江堰的遗风、都江堰的品质和都江堰的精神。
最是秀美为绿色,也是天府新区的主打色。1578平方公里的范围,绿色将占到694平方公里。城区内规划了不同级别的绿地系统,每一个产城单元、每一个社区都有不同级别公园、水体。在新区随处都能看到城市公园、郊外公园以及湿地公园的身影。
八面威风掀起“绿色浪潮”
绿色建筑在四川威风八面,尤其是新近出台的《四川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以下简称绿色行动),从8个方面发起总攻势:夯实绿色建筑基础、打造绿色建筑精品、培育绿色建筑主体、扩大绿色建筑领域、营造绿色建筑环境、规范绿色建筑标准、弘扬绿色建筑文化、强化绿色建筑责任。
一石激起千层浪,绿色浪潮风起云涌。
绿色行动,职能部门精心布局。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明确了5条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措施:一是强化目标责任,将绿色建筑行动的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分解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纳入市(州)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二是加大政策激励,对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规定标准的建筑给予财政资金奖励。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制(修)订相关标准,编制绿色建筑区域规划技术导则。四是加强全过程管理,建立并严格落实绿色建设指标体系要求。五是严格监督检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专项督察,严肃查处违规建设高耗能建筑等行为。
绿色行动,设计单位匠心独运。全省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单位以“充分国际化、全面现代化、绿色建筑化”的理念为指导,通过高端设计师与材料企业的合作,将原本零散、呆板的建筑、装饰材料变成一个个绿色、可循环的艺术作品。
绿色行动,建筑企业各显神通。基于对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的担忧和对居住者健康的极大关注,全省建筑企业与时俱进,创新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
绿色行动,建材行业争奇斗艳。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匠心独运,每年都举办中国·四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为行业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客商。
以人为本构建“绿色福祉”
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秉承“集约、智能、生态、绿色、低碳”的原则,努力建设和谐人居、福祉人居,实现生活更加舒适、出行更加便捷、环境更加美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早在六年前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中,四川建设人就因提出“绿色重建·福祉人居”的行动方案而感动世界。
四川建设者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考虑灾区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要求,突出绿色发展。
今天,当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看到的是崭新家园,感受到的是盎然生机。在13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完成城镇再造,为近2000万受灾民众重建家园,破碎的山河焕然一新。
值得赞颂的是北川新县城,作为震后惟一一个异地重建的县城,是全国规划层次最高、建设速度最快、建设人员最多、施工难度最大、建筑的民族化与现代融合度最高的县城。穿过“风雨廊桥”,徜徉在这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环境里,谁都会惊叹:这是一座经得起百年磨砺的丰碑,一部振奋国人发愤图强的活教材,一个折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基地。
更让川人感到自豪的是美丽的西昌市。几年前,西昌邛海周边地区发现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可观。为了避免大规模能源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西昌市出台了退塘还湖、退田还湖、退房还湖的 “三退”政策,并启动了湿地恢复工程、截流治污工程和入湖治理工程等工程,建设了几个大型污水处理厂。今天的邛海,碧水蓝天,景色四季各异。每天来此观光游览者近2万人,给西昌带来了无限商机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