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工业资源协同发展有新突破。7月3日,工信部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以大宗工业固废和可再生资源为着力点,力争解决工业固废处置不当带来的污染和安全隐患,推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废弃物处理不足,生态环境承压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是我国重化工业集中的区域,也是工业固体废物和再生资源高度集中的产地,长期产生大量的工业固体废物,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
据统计,仅2014年,京津冀及山西、内蒙古、山东产生大宗工业固体废物23.7亿吨,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6亿吨。
与大量工业固体废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废物再利用、可再生企业有限的处理能力。目前,可再生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发展存在技术瓶颈、产业分散未形成有机产业链、产品的市场和政策有待进一步协调等,严重制约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大量的工业固体废物得不到充分处理,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对京津等地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内的水安全构成威胁。
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毕俊生说:“综合利用这些资源,是解决固废不当处置与堆存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的治本之策。”
幸运的是,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和京津冀一体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4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在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在这一背景下,工信部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
政策与市场并重,创新推动发展
此次工信部制订的计划,听取了大量专家和业内企业的意见,突出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计划以再生资源利用为重点,确立了力争到2017年建设15个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示范园区,实现年加工利用再生资源2000万吨的目标。
计划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园区和重点企业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政策创新为保障,完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区域功能定位。
坚持政策引导,从国家层面对区域间联动工作指导和推进。长久以来,各地各自为政所导致的结果是同类型项目重复上马,资源浪费严重。比如,河北、天津都将以石化产业作为本地的主导产业进行发展,单体规模难以突破,产业分布和可再生资源处理更趋分散。通过中央层面的引导,能够有力打破地域色彩,从更高的角度统筹产业发展。
坚持市场主体作用,可使资源的配置更加高效化和可行化。以北京和河北为例,发挥北京的技术、人才、资金优势,强化河北的工业产业优势,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区域资金和人才的流动,以更科学的方式形成产业集群。
坚持创新驱动,是工信部近年来的主导思想。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当下,唯有加快建设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装备开发和推广,才能避免大而不强的问题,消除制约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瓶颈,提高高端产品比例和产业竞争力。
地域优势互补,改革效果可期
在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综合开发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方面各有职责,联手开发有助于区域内的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有机的产业链。
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任务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在京工业企业逐步转移,京津建材市场为周边地区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生产建材提供了广阔空间,周边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则为北京产生的大量再生资源提供了利用途径。北京市经信委副主任李洪指出,着重发展北京在科研、人才、技术、市场等优势,可以与周边地域优势互补,做到共同发展。
天津和山东的工业固废等综合利用都有较好基础。据介绍,山东2014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4%,回收再生资源占全国近一成;在天津,“十二五”以来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并建成了再生能源企业为主的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搭建工业“三废”、再生资源、城市垃圾等约50条产业链。
河北除担负承接北京企业的转移任务,还可以发挥地缘优势。河北省工信厅巡视员王福强介绍说,河北可以利用丰宁、滦平、兴隆等地的物流平台,利用承德等地的产业优势,降低交通运输成本,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协同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和再生资源,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认为,该区域协同发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缓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以协同开发尾矿、钢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废塑料、废钢铁、废纸等再生资源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