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节能网

从标准化到精细化:建筑企业全面管理提升的未来之路

   2015-08-14 建筑网2130
核心提示: 大多数建筑企业从零起步,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持续成长后,逐步构建起自身的发展优势与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管理已经、正在或即将经历粗放式、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四个阶段。

大多数建筑企业从零起步,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持续成长后,逐步构建起自身的发展优势与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管理已经、正在或即将经历粗放式、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四个阶段。纵观中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的发展现状,目前正处于由全面规范化向标准化的管理转型阶段,在逐步实现标准化管理之后,如何从标准化到精细化,毫无疑问,将是建筑企业全面管理提升面临的未来之路。

在以中建股份为代表的中国建筑企业自“十二五”期初推进标准化管理以来,经过四年来的实践与努力,中国的建筑企业伴随着快速发展在内部管理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最近在和很多建筑企业的领导们沟通,其中不少人还是感慨其管理太粗放,需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没有哪个企业不想把管理做到精细化的极致程度,杰克·韦尔奇在GE公司塑造的管理巅峰就是把精益制造的六西格玛管理思维运用到极致,也因此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然而,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企业管理水平是逐步提升的,如果说精细化是建筑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追求的理想,那么必须要遵循企业发展与管理提升的客观规律,在逐步完成从规范化向标准化的管理提升之后,然后在全面标准化的基础上,再思考管理的精细化,最后达到精细化管理的境界。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工程建设企业管理咨询的实践,就建筑企业未来在内部管理实现全面标准化之后,如何继续未来之路,实现从标准化向精细化的升级,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为什么建筑企业的管理是“从标准化到精细化”?

首先,建筑企业的高产值、低利润运行现状决定了未来必须实现“精细化管理”。建筑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自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平均水平连续维持在9%左右,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目前中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建筑业市场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国内建筑业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产值增速仍将保持在年均15~20%的增速。建筑业成为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历史经验数据告诉我们,中国宏观经济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近40%左右转化为建筑业的总产值,根据中国未来固定资产投资的状况,可以对中国建筑业未来总量做出预测:到2020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预计将超过40万亿元的规模。

虽然中国建筑业在过去一段时期实现了“突飞猛进”,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前景广阔”。但就目前,中国建筑业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市场秩序却较为混乱、企业诚信建设任重道远,建筑企业长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与管理水平较高的制造行业相比较,中国建筑业的总体效益差,产品质量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处于较低水平等特点。从下表中近几年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数据来看,整个行业的产值平均利润率偏低,维持在3.5%左右。

指标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总产值(万亿元)

6.20

7.68

9.60

11.71

13.53

15.93

增加值(万亿元)

1.87

2.24

2.67

3.20

3.55

3.90

利润总额(亿元)

1756

2719

3409

4168

4818

5575

城镇固定投资(万亿元)

14.87

19.4

24.1

30.2

36.5

43.7

产值平均利润率

2.8%

3.5%

3.6%

3.6%

3.6%

3.5%

总产值与城镇投资比率

41.7%

39.6%

39.8%

39.0%

37.1%

36.5%

增加值与总产值比率

30.2%

29.2%

27.5%

27.2%

26.2%

24.5%

图表1:中国建筑业2008-2013年发展数据表

对比“建筑业增加值”、“建筑业产值利润率”等指标,不难发现建筑业仍然处于较低的运行水平,且对十余家大型的建筑业上市公司的历年年报进行分析,也表明建筑企业的利润率水平大大低于其他行业。造成此状况的外因主要是国内大多数建筑企业仍集中于工程产品价值链的实施阶段,主要从事施工业务;建筑企业在整个工程产品的价值链中所处地位偏低,其利润空间被其他各方挤压。

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中,当工期较短时,施工企业通常会降低对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控制。为了赶工期,人为地增加夜班次数和人数,造成夜间施工费、管理费的增加及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等。另外,业主要求降低成本时,为了求得项目最大利润,建筑企业则会使用质次价低的材料,施工人员也因工价较低只能聘请技术等级低、素质低的工人。上述情况的发生不仅保证不了工程质量,还会增大成本,延长工期,而且使工程项目质量、成本、工期三要素处于对立和矛盾中。国际实践证明,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成本、工期三大要素彼此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问题,将精细化管理思想运用到建筑业,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以精细化管理思想为指导,正确解决工程项目质量、成本、工期三者矛盾关系,对工程项目“工期、质量、成本”三者进行有机的整合,以形成更加科学完整的建筑产品交付体系是可行的,这一管理思想将成为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其次,从企业生命周期与管理规律来看,建筑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是必然方向。企业生命周期是企业的发展与成长的动态轨迹,包括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几个阶段。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就在于试图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找到能够与其特点相适应、并能不断促其发展延续的特定组织结构形式,使得企业可以从内部管理方面找到一个相对较优的模式来保持企业的发展能力,在每个生命周期阶段内充分发挥特色优势,进而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建筑企企业无不例外,大多数从零起步发展,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持续成长后,逐步构建起自身的发展优势与竞争力。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应对挑战,主动或被动的变革自身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适应其不断成长的需要。

纵观中国建筑企业的发展历程,笔者根据个人多年的管理咨询实践,结合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及其经营管理演进的客观规律理解,其内部管理一般经历粗放式、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四个阶段。

企业在创业发展的初期,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在经济投入、成本控制、人员管理、质量监管等生产环节中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运行体制,管理中只是为了完成某一既定目标,也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过程。其管理主要依靠管理者实行“人盯人”的方式,就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这一时期就是“粗放式管理阶段”。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加,创业初期“人盯人”的管理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矛盾越来越突出,管理者针对企业运行中的具体问题就寻求试图依靠建立制度来规范企业及其员工的经营、生产活动。伴随着企业规模的越来越大,企业内部分工的越来越细,而零散的、滞后的制度规范亦越来越不适应管理的需要,此时管理者就开始寻求依靠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建设来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这一时期就是所谓的“规范化管理阶段”,规范化管理就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整体出发,对各环节输入的各项生产要素、转换过程、产出等制定制度、规程、指标等标准或规范,并严格实施这些规范,以使企业协调统一的运转。根据企业属性的不同,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也可使用流程来辅助管理。规范化管理一方面是企业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由“人治”变“法治”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提高员工的总体素质。

建筑企业依靠规范化管理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管理者们在继续思考是否可以通过一套类似麦当劳、肯德基式可复制的、标准化的模式来实现建筑企业的快速扩张呢,于是“标准化管理”就走上了舞台。标准化管理就是在建筑企业首先按照一定要求制定规则,进行规范,对管理活动提出具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规定不应该做什么等标准,然后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标准化要求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使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及作业环境等满足要求的管理活动。例如,原铁道部提出的铁路工程建设“四个标准化”,就是从管理标准化角度提出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置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的要求,然后通过标准化管理来促进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逐步认识到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依托自身力量或借助外部咨询来推进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在对产品专业化、组织标准化的基础上,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作业手册化”的思路扎实推进标准化管理工作,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与规模壮大。

依托标准化管理,中国建筑企业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做大做强”的目标。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理念与文化,依托常规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基础,通过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好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在当今的中国建筑行业中,能够达到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企业可谓少之又少,在工程建设的某些细分领域有极少数领先的企业可以称之为“精细化管理”,如专业经营建筑装饰的金螳螂、德胜洋楼,专业从事基础设施BT业务的浦东建设等企业。

建筑企业如何有效实现管理“从标准化到精细化”?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标准化管理让建筑企业依托麦当劳式的复制模式,实现了快速“做大”的目标,但建筑企业要真正实现“做强”目标,需要逐步过渡到精细化管理的模式。通过有效运用文化精华、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来指导、促进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并依托管理模式来打造企业的整体综合竞争优势。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并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建筑企业,如何有效实现管理“从标准化到精细化”呢?

首先,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国内目前还没有大型建筑企业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被业内誉为的“中国建筑业标杆中的标杆企业”——中建三局也只是在标准化升级与信息化联动发展的管理阶段。所以首先要让建筑企业的员工在企业管理观念上有所转变。传统管理模式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精细化管理模式则以顾客的最大化价值为经营的最大目标,同时消除浪费使得利润相对的最大化。所以建筑企业必须摒弃与现代企业管理不相适应的思想,消除与精细化要求不相符合的行为习惯,树立“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细节决定成败”、“一份工作一份责任”、“执行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等管理理念,坚守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把每一件事做到位,形成“精、准、细、严”的工作作风与行为习惯。

其次,强力推进目标落地。没有目标就没有管理,执行目标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针。建筑企业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把把公司阶段性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工作计划分解到每一个业务条线,落实到每一个职能板块,量化到号码公司、专业公司、区域公司,并细化到每一个项目部、生产班组和岗位员工,建立日、周、月、季度、年度目标管理体系。要以业绩为导向,强力推进目标的执行与落地,做到当日事当日毕,日清日高,形成企业上下分工协作、全体员工尽职尽责实施目标的工作格局。

第三,持续优化运营流程。流程是将输入转化成输出的一系列资源和活动的集合,运营流程包括核心业务管理(市场经营、生产施工、物资采购、技术质量等)流程和关键职能管理(财务资金、人力资源、法务审计、成本控制等)流程。要加强运营流程的分析与研究,使其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要加强流程控制和改进,缩短业务流程,提高企业对市场与客户的响应速度;要着力流程环节的价值创造,消除流程汇总各种隐性的浪费,如施工质量、工期延误、不必要的工序、不必要的人工活动和内部转运等。要加快流程的信息化工作,依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促进流程化运行与管理。

第四,注重提高工作效力。要清晰界定各组织层级、各部门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按照“人岗匹配”的进本用人准则选聘符合任职要求和能够胜任的人员履职,着力减少企业冗员;要加强各层级员工的职业培训,特别是核心业务经营与关键职能管理员工的职业理念、专业技能提升工作;要强化项目管理团队和重点生产管理岗位的工作研究,着力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协作能力,提升整体工作效率、运行效果。

第五,严格控制业务成本。成本控制是建筑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最直接的重要条件,要了解成本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工程项目的成本变化,做出成本最有效决策;要准确编制成本计划,在过程中控制成本;要精确进行成本核算,深入开展成本分析;要全面完成成本考核。从环节入手、细节着力,持续改进和加强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建设。

第六,坚持升级标准化管理。没有标准就没有企业,标准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管理精细化一定始于管理标准化。技术有技术标准,管理有管理标准,作业有作业标准……,所有标准化的内容一定要落实在具体的岗位上——项目作业层、项目管理层、企业的职能部门、企业决策层;相比而言,高层决策是不太容易标准化的,而岗位的操作最容易标准化,所以针对每个岗位的作业手册则是标准化的重点、精细化的切入点。岗位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能推动企业各项管理的进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水平。

最后,建立健全考核体系。精细化管理能否有效实施,考核评价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保障。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谁还愿意开展精细化管理。要建立健全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营造“用数据说话、凭业绩取酬”的良好工作激励与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绩效为核心的利益机制,淘汰落后、鼓励进步、彰显先进,推进精细化管理,全面激发员工活力和企业内生增长动力,促进企业有好又快的发展。

最大限度的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推进精细化管理,有效推进建筑企业管理“从标准化到精细化”的转变,全面构建企业的发展优势与综合竞争力,应当是建筑企业发展与变革管理不断追求的理想与奋斗目标。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推荐图文
推荐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