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节能网

甘肃兰州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2015-08-14 中国节能网2320
核心提示:近日,中国节能网获悉,兰州市发布兰州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全文如下:兰州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

近日,中国节能网获悉,兰州市发布兰州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全文如下:

兰州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紧密结合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是跨行业、涵盖面宽的综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节能装备产品、环保装备产品、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等领域。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

(一)国际国内环保产业发展背景

国际环保产业发展背景。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兴起于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环保产业开始进入技术成熟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上升,正逐步成为全球支柱产业。统计表明,1992年全球的环保产业市场经济规模为2500亿美元,1998年为4500亿美元,2000年猛增至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近8%,其中亚太地区的市场占1/10左右。以环保设备和产品生产为例,1992年全球环保设备需求为2950亿美元,1997年达426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7.6%,高于世界银行预测的未来10年国际贸易6%的增长率。发展环保产业己成为许多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措施。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鼓励环保技术出口。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资源利用合理化、废物产生减量化、对环境无污染和少污染的发展趋势。除了环保设备生产部门外,各行各业都加强了节能防污的设计开发工作,环保信息、环保咨询等一批新兴产业也应运而生。这种发展取向,决定了环保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带来环保产业的兴旺。预计2010年后国际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可超过18000亿美元。

国内环保产业发展背景。“十一五”以来,党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国民经济的环境属性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被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环境保护措施和力度的不断加强,极大地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装备保障,也是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方面。

(二)兰州市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节能环保产业现状

“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以市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和黄河兰州段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全面促进了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全市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为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两年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兰州市把节能环保产业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从产业结构、体制建设、基础设施、区级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安排,加快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结构创新。节能环保产业被列入兰州“十五”规划的五大基础产业之一,兰州的节能环保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全国环保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了一批重点发展的龙头企业,如:兰州节能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兰州餐厨垃圾处理厂、兰州卫康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兰州电力修造厂、甘肃金桥水科技集团、兰州鹏飞保温隔热有限公司;开发了一批重点技术产品,如:板式降膜蒸发器、餐饮垃圾处理技术、生物农药、电除尘器、锅炉软化、水处理配件、污水处理设备、泡沫玻璃等。兰州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一批重点技术装备项目为国家重点工程配套,市场前景看好。

兰州市现有环保节能企业超过200家,涵盖了工业节能(电机系统、动力设备、变频调速技术、余热、余压利用、工业燃煤锅炉节能、蒸汽回收),交通节能(新型混合燃料动力汽车、液压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电动车、节能型交通标志信号装置、节油剂、节油器),商业及民用节能(节能照明、节能家用电器系列、节能厨房设备系列产品),绿色能源节能(沼气使用技术与设备,秸杆气化发电技术,农业机械节能技术与产品,畜禽养殖节能技术,新型省柴节煤灶,能源作物种植推广技术,生态型畜牧业技术)供热与暖通空调节能;建筑节能(建筑节能示范工程项目展示、新技术、新材料)等。这骄人成绩的取得有赖于兰州市政府大好政策的引导,大量环保节能资金的扶持,有赖于各节能环保企业对政策的积极响应,对企业自身的合理管理,对自身研发技术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培育。

(1)“十一五”期间,兰州市规划实施一批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共4大类,总投资额约87.5767亿元。具体项目如下:

①工业污染防治重点项目:主要处理工业中所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对其的综合利用,例如,兰州新西部维尼纶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兰州石化公司化肥厂锅炉烟气脱硫、兰州石化公司碱渣综合处理等。

②燃煤电厂脱硫工程重点项目:主要减少燃煤电厂对含硫气体的排放,例如,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大唐兰西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大唐国际连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治重点项目:主要是对兰州市污水和生活建筑垃圾的处理,例如,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20万吨/日污水处理工程、西固区安宁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城关区建筑垃圾填埋场。

④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项目:例如,兰州市环境监测站二级站达标建设、兰州市环境监理机构标准化建设、114家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

(2)目前我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和环保两大类,其内容涉及到大气污染治理、工业废气回收治理、噪声治理、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

①节能产业包括:

工业节能:电机系统、动力设备、变频调速技术、余热、余压利用、工业燃煤锅炉节能、蒸汽回收,例如,兰州市腾达西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兰州中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交通节能:新型混合燃料动力汽车、液压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电动车、节能型交通标志信号装置、节油剂、节油器等,例如,兰州澳泽洁尔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商业及民用节能:节能照明、节能家用电器系列、节能厨房设备系列产品,例如,兰州蓝海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沼气使用技术与设备,秸杆气化发电技术,农业机械节能技术与产品,畜禽养殖节能技术,新型省柴节煤灶,能源作物种植推广技术,生态型畜牧业技术等,例如,甘肃恒信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兰州中民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供热与暖通空调节能,例如,兰州陇泰暖通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建筑节能:建筑节能示范工程项目展示、新技术、新材料等,例如,兰州鹏飞保温隔热有限公司、兰州市城市建筑垃圾等固废物循环再利用产业化。

②环保产业包括:

环保产品生产(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设备、噪声与震动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治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例如,甘肃金桥水科技集团、兰州连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兰州连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兰州佳和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环保技术开发与服务(资源综合利用,包括废弃资源、废渣、废液、废气等的综合利用),例如,兰州太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兰州市近代环境保护研究所。

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包括废金属、废纸、废旧化学制品等的再生利用);自然生态保护(农业生态、自然生态、生态恢复),例如,兰州港联生态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2、节能环保产业产业存在问题

(1)环保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兰州市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链不合理。兰州市环保产业主要包括环保设备和产品的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业三个方面,同时这三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差别悬殊。主要以环保设备生产为主,环境技术咨询及支持方面在环保产业中占得比例还很小,还没有形成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相适应的环境服务体系,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环境技术开发、环境工程设计与建设、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环境咨询、环境评价、环境认证、环境监测等主导领域。环保服务业的落后削弱了兰州市环保设备的研发能力、环保产业信息的汇集与处理能力、环保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当前,在发达国家,环境服务业占环保产业相当大的比例。环境技术贸易出口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护国际服务贸易顺差的支撑点。二是环保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体系内部相互脱节。随着近年来兰州市各方面对环保产业的关注,兰州市形成了一定的环保产业基地和一些大型环保企业,产业内某一领域内一些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显示了产业化的很大潜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兰州市的环保资源分散在各部门,且在部门内部己形成了相当的力量。各部门缺乏相互衔接,没有协调,各环节之间相互脱节,造成产、学、研之间没有密切合作,从而形成不了合力,形成不了有效的运作系统,民营与国营之间、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结成产业链的进程较慢,企业长不快,产品做不大,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2)环保投融资渠道单一,缺乏灵活性

目前,兰州市环保产业投融资体系以政府直接投资为主,资金来源狭窄,不能给企业发展以激励和促进。目前兰州现有的环保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中小企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资金积累困难,贷款更难,引进外部资本十分有限。同时,在投融资市场上,由于缺乏成熟的市场规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现行的环保投资体制又尚未明确政府、企业和民众之间的环境产权及环境事权分配关系,大量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很难进入环保领域,导致环保产业的投资满足不了环保产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3)装备制造业相对落后

兰州市装备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托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在兰州市布局的重点项目和三线调迁建设项目及改革开放后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革目前已初具规模与特色,有了一定的再发展的良好基础,但与全国同等城市中处于比较劣势,企业与品牌竞争力弱,这对兰州生产节能环保设备的企业来说造成一定的困难,使其生产设备的零件不得不从其他地方购得,这无疑增加设备生产的成本,同时也使企业本已紧张的资金更加短缺,这导致企业没有资金用来研发先进设备和聘请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同时环保产业链无法形成,这对兰州环保产业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

(4)缺乏战略联盟

兰州的节能环保企业,现在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战略联盟。他们目前的策略大都是各扫门前雪,从短期看,这样似乎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无论是对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而言,这都对期长期发展不利。大型节能环保企业由于企业自身庞大,在处理一些业务时难以做到灵活,使自己流失了不少客源,这些客源虽然不是大型项目,但其长期积累的经济效益也是相当客观的,这对龙头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损失;而对于那些中小企业来说,虽然自身机构比较灵活,运行成本比较低,但是其科学技术水平和产品研发能力与大企业相比,差距很大。这造成其无法承接那些高技术、高收益的项目,如此一来,企业收益不多,运转资金就不足,研发能力难以提高,造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5)政策方面亟待完善

①环境保护监督不力,立法不全,执法不严。

环境产业市场监督体系不够健全。国家为了规范市场行为,各行各业制定了一系列市场法规和规则。比如招投标制度、执业资质认证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质量法等。在环境保护领域出台了环境工程设计资质认可、环境咨询认证、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许可、环境计量认证、环保产品认定、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认证等多项技术监督制度。但是,由于环保执法涉及各行各业,多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环保执法机构在执法时遇到很大的阻力。从兰州市环保产业市场现状看,重制度建立轻制度执行,监督不力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环保系统的监督能力不严、执法能力不足,会挫伤优质、规模环保企业的发展。环保执法力度不够会导致优质、高价环保产品与服务竞争力下降,中小企业的劣质、低价环保产品与服务获得更多投机机会。据调查,“一控双达标”期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效益降低,加之地方执法能力有限,兰州市一些生产相对劣质、低价的小企业反而占了上风。因此,加强环保部门执法能力,有助于扶持大型环保企业发展优质、高效、低价的环保产品与服务。

②环境保护补偿资金的征收不足,对环保产业拉动作用不明显。

环境保护长期以来被经济学家归入市场失灵的部分,环境损失常常体现为社会的代价或社会福利的损失。为了克服市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缺陷,国际上广泛采用“污染者付费”原则。兰州市排污费的征收范围非常有限,操作也不规范,这与中国排污收费制度的不完善有直接的关系。目前,排污收费标准还主要是以浓度标准为基础,交纳的排污费远低于治理费用,不但模糊了排污者的法律责任,而且也抑制了排污者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企业通过交纳一定的排污费,就可以获得排污权,将环境的大部分代价转嫁社会,反而加重了社会保护环境的负担,最终导致环保缺乏资金,环保产业无利可图,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发展。

③现行的部分政策与环保产业的发展相悖。

各级政府缺乏对财政税收的支持,现行的部分政策与环保产业的发展相悖,如排污费政策,缺乏刚性约束,收费标准偏低,且存在协商收费等不规范运作方式,很多污染企业宁可选择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加大环保投入,自然弱化了对环保产业的依赖和关注,应有的环保产业市场需求没有体现出来。一些政策已经落后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步伐,如利用工业废气、农业废气、垃圾填埋气等沼气资源进行提纯生产生物质天然气项目,是目前国内外较新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国家的资源综合利用名录以及税收优惠政策中却没有体现出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156号)规定: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有些税务部门理解为只有垃圾焚烧发电才能享受政策,而垃圾填埋气发电则不包括在内。在政策导向不明朗和部门管理步调不一致的情况下,环保产业更像是在自发积累和摸索。

(6)部分环保企业缺乏动力驱动

现在,很多污染治理设施单位是政府属下的事业单位,治污费用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因此很难达到预期治理效果,主要原因就是经济机制不合理,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资金到位就干,不到位就不干,资金少了少干,多了多干,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浪费了有效资源,并形成了政府的包袱,增加了财政负担。例如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普遍采取政府建设、由隶属于政府的事业单位负责运行的模式。由于地方政府普遍财力有限,所以资金常常难以筹措。即使污水处理厂建好了,也因缺乏资金,难以正常运行。据估计,各地近些年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竟有30%以上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成为政府的沉重包袱,而运营和建设这些工程的环保企业也因角色错位而缺乏积极性。由于国家财政是投资主体,往往投资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导致污水处理工程普遍成本过高,效益较差。专家测算,合理的每吨水投资应在600元-1000元之间,而眼下许多项目投资高达1500元-2000元。一方面污水处理的压力越来越大,成为困扰各城市环境治理的难题。另一方面掌握了成熟的污水处理技术的环保企业老是吃不饱、吃不好。要想使目前这种行政管理模式的环保运行方式转变,就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机制,就必须对目前的环境保护运行方式进行机制创新。

(7)节能环保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国际竞争力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兰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己经摆脱了校办工厂、社队企业、街道企业等形式,形成了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环保高新技术企业,如兰州节能环保工程公司、大禹节水集团等。但总体来说,企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不具备规模优势,并且大都属于节能环保设备和节能环保产品加工制造企业,附加值较低,不仅自身利润较薄,而且对整个节能环保产业的带动作用较小。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小、数量多必然造成产业综合供给能力、供给水平相对较低,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8)企业科学技术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目前,世界上普遍将节能环保产业视为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而兰州市在节能环保产品生产、节能环保技术开发等领域仍以常规技术占主导地位,低水平制造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产品缺乏,造成了一方面过剩产品低价竞争,另一方面不能提供市场急需产品的局面。节能环保企业如何能迅速提高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和关键技术,是决定企业今后发展的关键。

(9)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人力资源缺乏

当前兰州市节能环保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主要的节能环保技术力量集中在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大部分节能环保企业仅仅是国外或是省外节能环保产品代理,专业化人才相当有限,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而兰州市的节能环保企业科研、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开发的投入不足,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而且主要产品以常规、政府需求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兰白经济圈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市技术优势和政府的推动作用,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提升装备技术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市场竞争能力强、结构及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产业体系,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坚实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优化结构

着眼于国家、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产品,加快做大做强,优化节能环保产业结构。

2、产业集聚,发挥优势

促进节能环保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布局的产业基地。

3、自主创新,培育特色

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节能环保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实现产业化。缩小在重点领域环保关键技术和设备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在全国环保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打造具有兰州特色的环保产业技术和产品品牌。

4、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节能环保产业规范有序发展,构建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

5、创新服务,引导消费

推动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市场化,鼓励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服务外包,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和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倡导绿色环保消费理念,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扩大环境友好型产品消费市场。

(三)总体目标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年产值达到80亿元左右,年增长率不低于25%;约占当年GDP的2.5%。

企业发展初具规模。到2015年,在节能和环保两个领域分别形成10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15年,研究开发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5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20项以上。

初步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和环保产业组织体系和行业服务体系,具备较强的国际及区域产业合作和竞争能力。

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并依据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确定发展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如下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一)节能产业重点领域

1、节能装备制造

加快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示范。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变频调速控制技术、无功补偿技术与装置、电效管理系统、低压智能节电系统、节能变压器、高压智能节电系统、节能风机、低损耗配变技术、余热/余压/余能发电技术等。

加快节能装备推广应用。重点发展余热干燥设备、余热蒸馏设备和余热发电锅炉设计、制造和应用,推广应用高效节能装备产品,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节能检测规范和能效标准的技术要求,更新改造市节能监测(监察)中心节能监测仪器和设备,建立节能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和信息平台,建立节能监测(检测)流动实验室,提高监测(检测)技术水平。加强节能监测(检测)标准化建设。

2、节能产品

推广高效节能产品。重点引导节能空调、平板电视、单元式空调、冷水机组等高效节能家电、办公及商业节能产品。重点引导推广LED灯等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建筑材料。

3、节能服务

发展提供节能设计、测量、咨询、审计、能源管理等服务的节能服务公司。推进重点节能企业能源审核制度,鼓励商业建筑节电整改、智能建筑整体节电解决方案、工矿企业/车间系统节电改造技术、工业企业整体节电解决方案等技术服务。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提高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提供市场化节能服务。

(二)环保产业重点领域

1、环保装备制造

(1)水污染防治装备

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发展2万吨以上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以污水处理厂的节能降耗为目的,构建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开发节能污水处理设备,选取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全流程节能降耗工程示范;发展高效节能生物脱氮除磷、循环式活性污泥、移动床生物膜等技术及厌氧生物反应器、厌氧生物滤池和厌氧膨胀床、厌氧流化床等;发展居民小区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中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成套设备;开发适合中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高效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水处理技术。

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系统技术完善与提升及设备的成套化、系列化、高新技术化为目标,针对我市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味精、造纸等重点行业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物种类多等特征,以污染物减排、清洁生产、工业废水回用的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为重点,攻克高浓度、高毒性、高盐份、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并研制相应成套设备,为我市工业点源的“减排”这一重大任务提供技术支撑。

水体污染控制和饮用水源保护。以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和改善为目标,攻克原水中氮磷、难降解有机物、藻毒素的高效去除关键技术,饮用水复合微污染净化技术,研发相关技术的中试规模的处理设备,建立2~5万m3/d规模高效净化示范工程。研发地下水饮用水源净化技术和设备。

(2)大气污染防治装备

推行洁净燃烧技术,开发高可靠性、低运行消耗、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废气净化及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与设备,提高整机的技术含量和自控能力。重点发展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电除尘器、电袋复合高效除尘器、高温高滤速袋式除尘器及袋式除尘器高效清灰技术。

开展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及污染物削减控制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燃烧过程中SO2、NOx同步控制与治理技术,工业排放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支持燃煤汞污染、二恶英、VOC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开展脱硫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集成示范。

(3)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

以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废渣和危废以及剩余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装备。重点发展城镇生活垃圾分选、焚烧发电和高效垃圾焚烧尾气处理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在城市生活垃圾热值偏低的城镇鼓励开发应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适当发展有机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和设备。发展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技术、医疗垃圾、有毒有害废物处置设备。5年内建成一批生活垃圾焚烧、污泥资源化处置产业化示范工程。

2、环保产品生产

(1)新型环保材料与药剂

针对不同的废水处理目标,研究开发和推广新型载体填料、新型絮凝剂、吸附剂等水污染治理新材料。提高袋式除尘器的材料质量、技术性能,开发高效固硫剂、耐高温(>250℃)、耐腐蚀用于烟气净化的特种滤料,改进制备工艺和后整理技术。开发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生物除臭剂等。根据市场和环境法规的要求,开发满足需要的噪声振动控制新材料和新结构。

(2)环境监测仪器仪表

紧密围绕国家节能减排工程对实施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现场监测的重大需求,以自主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应用为重点,促进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续自动和便携监测技术与设备的产业化,提升我市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企业的竞争力和技术水平。

鼓励创新发展在线、连续、远距离、高灵敏、高选择、易于联网的先进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发展环境质量在线监测与遥感遥测技术和监控系统。支持发展饮用水源中重要有机、有毒污染物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与设备。

重点支持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的多参数废水及烟气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仪器设备,积极发展各种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自动控制以及污染源监测数据无线传输技术与装置。鼓励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便携式污染分析检测设备。

(3)环境友好型产品

鼓励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新产品的生产、消费及使用后的回收与再利用)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支持获得相关环境标志产品、有机食品、节能产品、节水产品等认证的环境友好型产品生产。大力推广低排放产品、可降解产品,以及生态纺织品、水性涂料、无石棉建筑制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产品等。

3、环保技术服务

壮大环境工程一体化工程公司。重点发展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鼓励从融资、设计、设备成套、安装、调试到运行的一条龙服务,培育集科研、设计、制造、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专业环境工程公司。

强化环境治理专业化运营体系。支持发展治理设施运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大力推行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和自动连续监测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运营管理。

(三)资源循环利用重点领域

1、资源循环利用装备

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加快开发有色金属矿、铁矿等矿物分离、富集与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和设备。重点支持废旧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关键零部件再制造技术与装备,氧化铝赤泥、钢铁厂酸泥、脱硫石膏、碎煤石等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与装备自主研发。支持废旧电器、废旧电池、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分拣、分选、拆解、分离、无害化处理等再生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农作物秸秆固化压块、生产人造板技术和设备研发及应用,重点研发国产生物农药技术。

加快优势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推广废旧塑料生产型材、管材、废旧铅蓄电池无污染再生铅、农林三剩物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等技术装备,支持电子行业废剥离液、刻蚀液再生与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磷石膏制水泥缓凝剂、建筑石膏粉技术,加快推广废铁泥、钢铁厂酸洗废液综合利用技术。

培育规模化装备制造企业。在电子废弃物、废旧电池、废塑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领域,培育具备成套处理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企业。鼓励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扩大出口。

2、资源循环利用产品

大力推广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加大再生金属、再生纸制品、利用废弃建材产品、再生塑料制品、翻新轮胎、废弃物再利用固体燃料、再生汽车零配件等推广力度。

3、资源循环利用服务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按照多元化回收,合理化集中,专业化处理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可再生资源信息交换平台,规范交易行为。选择示范城市,建立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运到专业化企业进行资源化处理。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服务平台。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等手段,授权和委托有条件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以及企业,搭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平台,完善技术产品交易链服务、原料和产品绿色供应链服务、产业链耦合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循环经济服务体系。

(四)重点项目

1、节能装备与技术改造重点项目

以兰州石化公司、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大唐兰西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大唐国际连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榆中钢厂、兰州铝厂等企业为龙头,以中国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为依托,重点发展节能装备与技术改造,加强水、气、热的回收利用,并带动相关环保节能技术产业化。

以兰州大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兰州交通大学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重点发展计算机全自动控制真空镀膜成套设备及大型快速等离子轰击清洁成套设备。

2、节能产品研发与推广重点项目

以兰州鹏飞保温隔热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以泡沫玻璃工艺为主的特种规格闭孔绝热泡沫玻璃、烟囱内衬脱硫脱硝泡沫玻璃、民用建筑泡沫玻璃、彩色吸声泡沫玻璃等产品。

3、环保装备及产品研发与推广重点项目

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制造。以兰州节能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兰州环保设备厂、兰州电力修造厂、兰州天际环境保护有限公司、甘肃亚太节电节能工程有限公司、兰石环保工程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等大型科研院所为依托,重点发展新型燃烧器、电除尘器、玻璃窑炉环烟气脱硫除尘设备、大型水处理成套设备、无助燃垃圾焚烧炉设备、环保检测专用设备、以及高效扬尘覆盖剂和运煤列车防扬尘自动喷洒系统设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美国EE公司的静电除尘、布袋除尘、烟气脱硫技术,燃烧器技术以及德国RAGAAG公司新一代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开发新一代干法脱硫除尘一体化成套装备等。

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兰州节能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金桥水科技集团等企业向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污水处理工艺及装备的战略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拓展,产品研发制造到设备集成。重点实施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等重大专项。

污泥无害化和垃圾处理装备制造和推广应用。以永登水泥厂等企业为龙头支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剩余污泥的技术和设备研发与推广,支持垃圾焚烧设备以及尾气处理系统研发与生产。

4、资源循环利用重点项目

依托西固石化科技产业园区、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高新区彭家坪装备制造业基地、连海经济开发区和50户循环经济骨干企业,打造7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即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有色金属冶炼-深加工产业链;煤电-冶金-建材产业链;延伸装备制造产业链;热电联产-资源化再利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种养-沼气产业链。

以甘肃省膜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为龙头,重点发展海水、苦咸水淡化,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支持反渗透醋酸纤维素卷式膜元件、膜集成石化工业排放水深度处理设备、反渗透膜技术应用装置、膜生物反应器、钴电解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纳滤膜锅炉给水处理设备、硫氰酸纳膜法净化装置等技术的产业化。

兰州餐厨垃圾处理厂,以甘肃颐和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发展餐厨垃圾的回收与利用以及固体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研发、生产和经营节能环保新型墙材。

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重点建设兰州石化公司、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大唐兰西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大唐国际连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榆中钢厂、兰州铝厂等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5、环境服务行业重点项目

环境服务行业。以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等院所为依托,重点发展环境工程评估,环境工程监理,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测,环境投融资及风险评估等咨询服务产业;培育集环境工程总承包,环境污染治理,环保设施运营,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环保服务骨干企业。

四、政策措施

(一)强化环保产业在兰州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兰州市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是重点。按照国家环境政策,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将会成为近期发展的主线。兰州市政府应当积极制定各项地方环境法律法规,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还应当加强对企业、个人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做到“谁污染,谁负责”,引导企业、个人自觉形成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的良好习惯,为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样,环保产业发展有助于兰州市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治理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为兰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意见。因此,提高环保产业地位,让其尽快在兰州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作用。

(二)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是产业在整个国家、区域或是城市经济圈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重要性方面,从宏观领域对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环保产业是2l世纪的朝阳产业,目前在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已成为其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社会效益。实施西部大开发,兰州市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环保产业是构成产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兰州市环保产业的发展能够治理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就业,培养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兰州市环保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的就是要实现环保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互补和配套,促使产业间联系的实现。兰州市环保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应当重点集中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环保咨询服务市场完善、环保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制定详细科学的环保投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人才培养引进规划以及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规划,使环保产业逐步成为兰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重点工程建设

设立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等专项资金,鼓励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引导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淘汰落后产能及节能示范项目、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大力加强对重点节能工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城镇垃圾处理设施等污染减排项目建设的支持。支持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推进清洁生产,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设立市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金。

(四)完善各项优惠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一直以来政府是环保产业投资的主体,兰州市环保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环保投资融资渠道来源单一、手段单一是制约兰州市环保产业发展的资金障碍。因此,在建立环保产业投资融资体系中,政府在发挥其投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可以运用各种激励性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调动企业和个人环保投资积极性。积极发展兰州市环保产业资本市场,放开直接融资。政府要重视环保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建设,完善企业的资本结构;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进入环保产业领域,建立环保产业信用担保基金,解决中小环保企业间接融资问题;建立畅通的环保资金退出通道,吸引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在引进内资的同时,兰州市政府还应当合理利用外资。实现外资市场环境融资的新突破。环保利用外资有着强大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而且国外资金对我国环保产业也相当重视。兰州市在保证不放弃经济话语权的前提下,应当尽快制定外资环保市场准入细则,明确外资进入兰州市环保市场的条件和权益,并对符合兰州市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此外,通过建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发行环境保护彩票等有效措施,拓展投融资渠道,增强环保产业发展后劲。在加大兰州市政府对环保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鼓励环保企业优先上市,实现社会化、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使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扩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解决目前环保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的问题,促进环保产业的良性发展。

(五)完善市场机制,强化政府导向

环保产品的需求以及环保项目的实施还在于政府环境政策的导向,企业和公众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并不会主动实施环境计划,这是很典型的“市场失灵”现象。这时,政府为了推动环保产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制定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强化政府在环境管理过程中“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政策监督者”的相关职责。在继续坚持原有环境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兰州市政府应当积极探索灵活的环境政策,实施有效地经济、行政手段,营造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局面。制定的环境政策应当能够引导企业自主制定环境计划,让企业意识到自身的环境职责,清楚环境污染的成本以及可能面临的处罚,把“市场失灵”转变为“市场可控’;引导消费者、公众树立环境意识,自觉形成环保行为,广泛接受环保产品。具体包括:进一步强化“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和“三同时”制度,同时尽快开展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收费制度,“以征代罚”,促进城市大型环境综合治理企业的发展,以有效缓解这两类环保企业运营的压力;扩大BOT融资方式的范围,尤其是兰州郊县的环保项目,由于人口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客观的投资回报。要明确市场投资者的责任和义务,在获得城市大型项目的同时,也要承担一部分可能盈利微弱的项目。随着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这批项目肯定能够给环保产业带来新的市场;引导现有的中小环保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要根据不同的产业基础和实际情况,选择一批比较好的企业作为环保产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加以扶持。

(六)激励研发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按照“整合、开放、共建、共享”原则,优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节能环保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重点抓好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大学科技园和一批事关全局的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有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支持节能环保企业、科研院所的品牌建设和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在重点节能环保领域,建立起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战略联盟,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七)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建立统一的节能环保产业管理体系,加强行业监督和节能环保市场规范,健全节能环保工程建设、设施运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领域的市场准入制度,防止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的垄断和恶性竞争。支持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监测体系建立。加强行业协会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规范节能环保工程建设程序,确保工程质量。支持环保、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及标准制定,促进形成规范有序的节能环保产业市场体系。

(八)加强环保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兰州市环保产业缺乏高素质的环保人才。由于环保产业涉及很多部门、很多行业,因此,环保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一个系统化、分层次、分阶段的合理规划。目前兰州市最需要的是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环保企业的人才培养,尤其是掌握污水处理、脱硫除氮、环境规划评价方面的人才培养。根据市场对环保产业的需求,合理规划环保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此外,引进国内外优秀环保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加强环保人才的技术交流合作,通过培训、考察、讲座,提高兰州市环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九)采用有效的经济手段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政府运用经济手段作用于市场,使市场得到充分的发育和完善,由规范而有序、完善而广阔的市场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十分普遍。他们认为,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而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经济手段。环保产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尚属新兴产业,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环保产业过程中,采用了许多经济手段作为法律、法规手段的补充刺激企业达到环境标准或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从而拉动环保产业市场需求,带动产业的发展。具体来看,采用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补贴。即政府通过立法等措施对与环境产业及相关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例如,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中规定:在污水处理管理计划得到良好实施前提下,城市污水处理厂只要采用联邦环保局(EPA)认定的“最佳实用处理技术”,均可向联邦环保局申请补助,经批准可以获得很大比例的建设补助费。

2、税收刺激。政府一般对商业企业征收固定资产税,但为了鼓励企业安装环保设施,在地方税收方面采取了减免税的特别措施。近年来,美国各州越来越多的使用“绿色税收”来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如:以各种税收奖励制度促进清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税收与环保表现挂钩;实行天然产品发展税等等。

3、征收排污清理费。根据苏伯芬德(Sepeurfnd)法,“如果你使环境遭到污染,你就必须支付清理费”。例如,美国联邦环保局在2003年5月,对污染美国加州的圣费南度谷饮用水源的51家企业处以3725万美元的赔偿金,用于支付清洁圣费南度谷饮用水源水库所需要的费用。

4、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主要是通过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来进行污染排放控制。其基本操作思路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要求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污权,政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如政府可以销售、出租、拍卖或馈赠等,并通过建立排污权市场使这种权利能进行合法有序的买卖交易。1986年美国初步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排污权交易体系。1990年美国在控制CO2、SO2的排放上首次实施了排污权交易,并取得了成功,所花费用只有采取“逐厂控制”措施所需费用的一半。排污权交易是在某一区域范围内根据环境纳污能力,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政府通过市场将排污权分配给企业,体现出较强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兰州市环保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政府能否尽快调整自己的市场定位,建立起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目前,兰州市现行的征收排污费政策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起不到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作用,难以体现环境保护发展的要求。在税收制度方面,涉及环境保护的税种不多,目前的税种中只有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所得税涉及到环保问题,其它主体税种如增值税对综合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没有体现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方面的尝试更是少之又少。对于今后的发展,政府应充分利用财政、税收、信贷以及外贸等经济手段激励市场主体投资发展环保产业;通过有效界定和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并以倾斜的扶持政策引导环保事业走市场化的投资、建设、营运和管理的发展道路;完善现行有关税制,扩大资源税课税范围并科学制定资源税税收额度标准,同时开征新型地方环保税种,将环保税收所得财政收入投资于环保产业发展。

(十)发展环保产业,大力推动兰白循环经济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中心三率先,五加快五加强”的总体发展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兰州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是西陇海一兰新经济带甘肃段国民经济的核心和重要支撑。“中心带动”就是站位到“大兰州”的理念上,以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为增长极,支持其率先发展,为甘肃整体经济的新发展打造一个具有盯住大目标、走进大市场、寻求大合作能力的“核心引擎”。对于全省而言,向西,连接金昌、武威、张掖和洒泉、嘉峪关;向东,连接天水、平凉、庆阳,并与关中都市经济圈连接,形成横贯整个西北地区的城市经济带。这样,兰白经济圈将充分发挥东西部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带动陇东煤电化基地、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白银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是我省重要的复合型能源和新型化基地,具备与兰州进行产业合作,建设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的有利条件。根据两地工业发展情况,结合两市的优势,建立兰白循环经济基地。在建立这一基地时将同类性质的企业集中起来,招商引资以发展规模经济,再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不同的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基地内企业间的关联度,进行产业链,使企业间处入生态平衡关系,从而实现工业生产最佳化,形成区域规模的效益最大、资金最省、污染最小的生态型基地,同时也带动环保产业的大力发展。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推荐图文
推荐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