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黑臭河道整治工作,每年整治100条河流,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现象。截至2014年,江苏整治城市河道长度超过890公里,投入资金超过110亿元。
江苏滨江临海,水系发达,河网如织,湖泊星罗棋布,水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6.8%,具有“水乡江苏”的称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图为扬州城市湿地。
近年来,以太湖治理为重中之重,以南水北调东线送清水工程建设为重点,江苏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治污力度,创造了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典范。
2013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黑臭河道整治工作,每年整治100条河流,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现象。
与此同时,江苏还率先提出以“地方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社会共治模式,在河道边“晒”起河长的公示牌,请环保社会组织监督河道治理全过程,并通过媒体定期公布整治进展和水质改善情况。
因此,江苏城市河道的整治,是以多种形式,把公众参与、社会监督融入到政府部门的各项措施中。
融公众参与力量于“河长制”
江苏省政府通过各地媒体、网站定期公布河道整治进展情况,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 把整治效果评估交由沿河居民直接评判
根据江苏省政府的要求,2013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全省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消除城市河流黑臭现象,实现“水清岸绿、鱼虾洄游、环境优美”的目标。截至2014年,江苏整治城市河道长度超过890公里,投入资金超过110亿元。
江苏首创的“河长制”管理体系层层落实,是江苏河湖实现长效管理机制的重要举措。如今的江苏,“河长”、“片长”、“断面长”,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长”,几乎每一条河流都被严格地看管起来,城市河道也不例外。
今年7月,江苏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媒体上公开发布了2015年度江苏省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计划,166条城市河道被纳入本年度整治范围,“河长”名单也同步公示。
江苏省环保厅流域处处长程炜表示,河道治理需要多部门协作,“河长”虽是个虚衔,但压力不小,主要职责是负责牵头协调。比如,召集多部门制定整治方案,落实各部门职责和责任,在河道整治的过程中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黑臭现象没有得到改善,要第一时间查找原因,督促下一阶段的整治工作。
目前,江苏各地都把城市河道整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苏州、镇江、南通等地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河道整治领导小组,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河道整治工作。
扬州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清水活水”整治小组,借鉴浙江“五水共治”经验,从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集中办公。
泰州成立分管市长牵头,环保、水利、住建、纪委等部门参加的城市河道整治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整治工作。
图为苏州市干河清淤现场。
盐城在“河长制”基础上,对城市河道实行“警长制”,发挥公安部门职能优势,强化河道管护。
在政府部门整治的同时,强化公众参与也是江苏城市河道整治计划的一大亮点。因此,江苏省政府要求各地通过媒体、网站公开整治方案、责任单位,定期公布河道整治阶段性进展情况。除此之外,河道整治评估内容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交由沿河居民直接评判。
2014年,江苏省环保厅委托省环境保护公共关系协调研究中心,选出6条公众关注的河流,公开遴选出6家环保社会组织,对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
根据监督结果显示,治理项目完成后的一段时间里,河道水质情况确实有所改善,沿河居民也对治理效果表示比较满意。但是,河道虽然整治好了,如果没人监管怎么办?这样的水质情况能不能坚持到明年?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一步采访了解到,在江苏各地有一些通过多种形式公开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动态信息和河道环境状况的城市,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例如,苏州建成城市河道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在主流媒体公布;扬州对清下水、雨水、污水溢流口3种排口,分别树立黄、绿、红等3种标志牌,方便周边群众监督,水质状况每月向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通报。
另外,江苏还制定了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评估标准(试行),对水质指标、感观指标分别计分,判定河道整治达标情况。
水质指标采用第三方监测机构监测数据,监测到溶解氧小于2mg/L或氨氮大于8mg/L的情况,则实行一票否决;感观指标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现场查勘结果,参考排污口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率计分,水质指标和感观指标同时满足80%要求才能达标。
2014年,江苏全省共整治城市河道长度616公里,投入整治资金约80亿元,新改建污水收集管道700余公里,清除河道淤泥约1500万方,封堵排污口超过1000个。根据2014年度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河道环境状况表示满意的比例为92.21%。
治污先截污,从源头加强管控
江苏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控源截污上作出了探索和创新,全方位控制各类污染源
此前,江苏在全省开展了城市河道基础状况摸底排查,从污染原因来看,一个源头是沿岸的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另一个是河底淤泥长期沉积。总体来说,这些污染源是由城市发展过快,河道的治理和管护没能及时跟进。
此后,江苏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安排重点突出了控源截污,这是治疗黑臭顽疾的治本之策。在江苏省环保厅流域处副处长黄卫看来,城市排水管网就如同城市的静脉系统,通过对城市污水和初期雨水的收集、净化、再生处理等达到畅通城市水循环的作用。哪个环节不够畅通,水循环不够流畅,就很容易反映到城市河道上。
以南通市港闸区幸福西竖河为例,由于历史遗留原因,河道周围的污水排放未接入污水总管,河道水质常年黑臭,给沿线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
2011年,港闸区政府投入500多万元对幸福西竖河进行了清淤疏浚。但河道水质仅清澈了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变得黑臭。
“当时河道还不具备截污条件,没有同步截污,所以整治好了没多久,由于污染源还在,河道再次被污染。因此,从源头上治污才是关键。”港闸区农水局副局长明菽说。
在遭遇“先治后污”的尴尬情况后,2014年6月,港闸区结合通附近公路拓宽改造实施截污工程,将这个河道沿线所有企业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全部纳入污水管道,并将排污口全部封堵,这样就彻底消除了污染源,河道水质也随着明显好转。
如今的幸福西竖河绿树环绕、蝴蝶翩飞,时有居民在此垂钓休闲,一派怡然自乐的风光。“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往年一到夏天,河水臭气冲天,蚊虫滋生,我们临河的窗户都不敢开。”家住幸福新居的邢军笑着说:“现在环境好了,对咱沿河居民身心都有好处,尤其是每天在河道周围散步的时候,都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心情也格外舒畅。”
此外,江苏各地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控源截污上作出了探索和创新。例如,苏州投入大量资金对城区115条、132公里河道实施干河清淤,并在干河期间全面排查入河排污口,顺藤摸瓜处理了污水管网问题点576个。
据记者从苏州市水利局了解到,“干河清淤”是把农村河道使用泥浆泵干河清淤的方法用在城区进行逐级清淤,把城区河道的一小段作为临时排泥场,泥浆在临时排泥场沉淀后转输到停泊在外城河的移动排泥船,最后运至郊外再泵送到最终排泥场。这道工艺的简单创新,使城区河道用泥浆泵清淤成为可能,干河施工能保证清淤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对城市运行几乎没有影响。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镇江在河湖治理过程中发现一个规律性问题,只要一下雨,水质就会明显变差。因此,针对初期雨水污染问题,镇江制定了城市面源污染控制规划,吸取国外经验,引入LID(低影响开发)体系进行本土化探索,通过生态技术力争实现城市雨水就地、就近回收利用。
在镇江金山湖路,记者看到两侧人行道采用橘红色的透水材料铺装,侧面每隔一小段就有一个拇指粗的孔洞。绿岛低于路面近10cm,种满了耐旱耐涝的小灌木,围绕绿岛的路牙石没有全部封闭,每块都有两个长方形的孔洞。
此后,记者从镇江市给排水管理处了解到,这些透水材料、孔洞、凹陷的雨水花园都能起到收集、净化雨水的作用。雨水一部分下渗、补充、涵养地下水,一部分经雨水花园内的溢流井进入雨水管再排入河道水系,通过层层渗透,减少了水量,水质也能得到净化。
目前,镇江已经因地制宜做成十几公里生态道路,并对老路进行了升级改造。
“一河一策”,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江苏各地采取“一河一策”的做法,逐条河道排查污染源,制定整治方案,落实截污、清淤、活水、保洁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措施
江苏省根据“意见”、“计划”明确了工作重点,但不搞“一刀切”,各地普遍采取“一河一策”的做法,逐条河道排查污染源,制定整治方案,落实截污、清淤、活水、保洁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措施。
泰州市在河道整治中更加突出生态效益。以泰兴市张堡中河为例,建设了柔性生态挡墙。这种挡墙具有透水结构,可以促进水土交换,让河水实现自我净化。填料间的空隙为水生植物、动物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环境,帮助构建新的生态系统,增加了河道降解外来污染的能力。
住在河边的村民张群告诉记者,以前这边都没有路,河水黑乎乎的,河边一塌糊涂,大家都把垃圾往河里扔。现在经过治理后,环境变得这么好,我们都不好意思乱扔垃圾,宁可多走几步,把垃圾集中放到垃圾池里。
高港区府后河、许陈河也引进了加拿大生物治理技术,投入微生物菌群分解污泥,同时增氧曝气,进一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府后河是泰州高港主城区的一条河道,全长380米,是一条“断头河”。记者在现场看到河水很清澈,透明度也比较高。“以前一到夏季河水就会
发黑发臭。现在水清了,环境也好了很多,我们住在河边,这心情也舒畅多了。”住在附近小区的居民李女士告诉记者。
“现在的府后河水质基本达到Ⅴ类水质以上,透明度有60cm,溶解氧平均浓度6.6mg/L,氨氮平均浓度0.1 mg/L。整治前氨氮平均浓度是8.9mg/L左右,超标4倍以上,水质为劣Ⅴ类,富营养化程度比较高。”高港区水利局江河堤防管理所所长吴涛介绍说:“生物治理工艺比较适用不能自然补水的‘断头河’,由于河底淤泥被微生物菌种消解,所以不需要清淤。”
高港区分管副区长李新美表示,3年来全区先后投入5亿多元,实施了水系沟通、河道整治、生态修复、保水调水建筑物、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等多项工程。在此基础上,全区河道通过落实区管干河和城区河道、镇(街)管中沟、村(居)管村庄河道的三级管理体系,建立了河道管护的长效机制。城区河道总长21公里,每年按每公里1万元的标准落实河道管护经费,用于专业管护队伍建设,并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标准、考核、奖惩等事项。
泰兴市高港区河道整治成效是泰州市的一个缩影。2014年泰州市整治河道24.51公里,列入整治计划的23条河道溶解氧平均浓度从整治前的2.9 mg/L上升到6.13mg/L,氨氮平均浓度从整治前的8.91mg/L下降到1.56mg/L,全部达到江苏省河道环境综合整治评估水质标准。
泰州经验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党政一把手亲自统筹协调,分管部门密切协作配合,纪委、环保等部门加强督察。当河道整治涉及到控源截污、疏浚活水、长效管护、拆迁的时候,这一做法能够克服河道整治过程中部门单打独斗、配合不力,遇到矛盾不能及时解决的弊端。
注重长效管理,巩固整治成效
江苏各地建立河道保洁长效机制,确保河道环境整治工作的成效得到长期的保持和巩固
在阶段性的工程措施之外,江苏同时注重建设长效的管理机制。一方面,建立完善城市河道补水活水机制,改善河道水体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加强河道保洁,落实岸上和水面保洁的属地责任、经费标准等。
因此,苏州自流活水工程在改善河道水体流动性上进行了探索。利用境内有长江太湖的水资源、已经建成的闸站工程,以及历史传承的河网格局,借助苏州城区北高南低的自然水势,通过流域、区域、城区水系统筹调度,实现活水自流——从城北到城区再到城南有序流动。
2013年9月底这一工程建成通水后,水质改善的效果逐渐有了质的提升。2011年古城区河道水质13个断面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12个月平均浓度分别是0.63mg/L 、4.51 mg/L 、6.45 mg/L;2014年城区河道水质27个断面溶解氧、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54周平均浓度分别是4.25 mg/L 、0.19 mg/L 、1.26 mg/L、3.9 mg/L。
在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潘杨教授看来,城市河道水的流动性特别重要。苏州自流活水工程通过活水、引入清洁水源,达到了改善水质的目的。目前来看,苏州城市河道水质向好趋势比较明显,当地老百姓对此反映也比较好。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治回访实践团开展的“回访苏城自流活水工程”的暑期调查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在收集居民问卷与游客问卷过程中,被调查者普遍对这项工程表示了认可。
住在山塘河边的居民李奶奶说,原来河水看上去又黑又脏,工程开展以后河水清多了。张大爷也表示,很感激政府的惠民工程,改善了河水的气味,现在环境好多了,人的心情也变好了。
在建立河道保洁长效机制方面,各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各有创新。徐州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徐州市城市河道保洁质量标准(试行)》,明确保洁作业、质量标准、垃圾收集与运输、检查考核等要求,对市区奎河、故黄河等15条城市河道率先实行社会化保洁制度,制定城市河道保洁质量标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徐州市、区财政对所辖河道按照每年3000元/公里落实养护资金、0.15元/平方米落实水面保洁资金;镇(办事处)对所辖河道按照每年1000元/公里落实养护资金、0.15元/平方米落实水面保洁资金,确保河道环境整治成效得到长效保持和巩固。
另外,徐州还将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和日常管理工作,纳入地区、部门年度环保目标责任状,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把市区老房亭河、马场大沟等重点城市河道纳入生态补偿考核范畴,实行污染损害补偿制度,促进责任单位强化河道环境管理。
与此同时,盐城建立了河道保洁网格化管理机制,将城区划为732块网格点;宿迁市政府印发加强河道长效管护的通知,明确管护主体、界定管护责任;扬州将河道管护经费列入预算全额保障,积极探索河道保洁新模式,其中邗江区更以协议委托方式将河道保洁工作交由专业服务公司负责。
河道整治的目标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措施是具有针对性的,整治成效也是由居民切身感受检验的。
因此,城市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流以成江海。唯有全社会同心协力,才能最终实现“青山常在、清水常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