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首钢股份重大资产重组草案的公布,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也日渐清晰。近日,首钢股份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公司目前正在大力开发非钢铁板块的盈利能力,降低目前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偏低带来的压力。
作为首钢搬迁的重要载体,本次重组注入首钢的京唐钢铁充分抓住海水淡化行业需求增大以及国内制盐行业高利润的契机,正在积极探索海水淡化可持续发展,扩大产能满足国内不断扩大的用水需求,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公司表示,京唐钢铁临海靠港,凭借低成本和技术优势,在本次产业化浪潮中积极卡位,已获取先发优势。2010年,首钢京唐一期日产5万吨海水淡化工程建成,并保持着长期满负荷运行。未来,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二期1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将结合京唐钢铁项目二期工程同步建设,实现外购淡水为零;三期、四期项目将实现海水淡化的达百万吨以上,除了供应曹妃甸项目,其余将供应北京及周边城市市政用水。
据统计,目前华北地区人均年综合用水量约为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的70%,综合用水量将会有223~264亿吨的缺口,需要通过海水淡化、南水北调、污水处理回用补充。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有关专家指出,海水淡化是解决沿海及华北地区淡水匮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海水淡化工程显得尤为迫切。
据悉,首钢海水淡化设施通过首钢国际工程公司的自主设计、首钢机电公司机械厂的自主制造、首钢建设公司的自主安装、首钢京唐公司的自主调试运营,一期装置连续四年稳定运行。首钢一期海水淡化选择了热法工艺,可充分利用钢铁企业在各工序产生的大量低温余热蒸汽(焦化、烧结、炼铁、炼钢、热轧等工序均产生余热,利用它们发电效率很低),围绕自备电站(2×300MW发电厂)项目,应用了海水直流冷却及海水脱硫工程。并与附近的盐化工公司联合利用海水淡化装置产生的浓盐水进行海水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打造海水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