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国能源部代表团到访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下称“中广核”)实地踏勘红沿河核电基地,有消息称,泰国能源部与中广核有望合建核电厂。
目前,由于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人类正面临着能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尴尬境地。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排CO2的紧迫形势下,世界出现了能源变革和低碳发展的潮流,强化节能和能源结构低碳化已成为大国能源战略的共同选择。
而核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能源,不仅能增加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而且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方面有独特优势。为此,各国争相扩大核电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领域。我国作为能耗大国,发展核电新能源早已进入国家战略布局。
在低碳发展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力争在2030年左右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这就意味着在节能减排的趋势下,我国必须强化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在减少化石能源消耗的同时,大力发展以核能为主的清洁能源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推动以及节能减排发展的新形势下,蓄势待发的中国核电企业正在摩拳擦掌。
我国核电发展进入加速期
中国核电产业的真正起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1983年,中国政府制定发展核电政策,决定重点发展压水堆核电厂,并于1985年和1987年分别开始动工兴建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并投入商业运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核电建设起步晚,发展只有30多年。但是,我国已形成相当强的核电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综合能力和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三方研究资料显示,自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核反应堆,开创核能利用的新纪元以来,核安全问题一直备受质疑,曾一度迫使核电发展进入低潮。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再次将核安全问题带入人们的视野,造成全球核能年发电量比重下降的同时,还使得全球核电建设步伐明显减慢。福岛事故发生后,我国立即对核设施进行了安全检查,要求加强安全管理,我国核电发展暂时搁浅,国内核电建设一直处于“冰藏”的状态。
2012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11月正式重启核电建设项目。《规划》指出,到2015年核电规划装机容量达到40000MW,在建18000MW;2020年规划装机容量达到58000MW,在建30000MW。
去年,国家能源局公布《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在运核电站安全管理,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行。同时,《意见》还提到,适时启动核电重点项目审批,稳步推进沿海地区核电建设,做好内陆地区核电厂址保护。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核电发展加快的重大信号,为核电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随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在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14年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建成投运的核电机组共有22台,装机容量约20100MW,约占全国发电总量的2.1%;在建核电机组27台,装机容量28450MW。
行业人士分析指出,新一轮的核电规划与部署,表明我国的核电发展已由适度发展转变为积极发展阶段,我国核电发展再度提上议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对促进我国核电站相关项目的具体落实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核电从今年开始重新进入发展期,标志性时间是红沿河核电站的获批。”卓创资讯分析师刘新伟表示,红沿河核电站是自福岛事故之后,中国首个获批的核电项目。
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17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5、6号机组正式在国务院办公厅会议上获得核准开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后圈批通过。这意味着红沿河核电二期工程走完了政府核准层面所有的程序,成为了2014年至今首个获批的核电项目。这也是继2012年12月田湾核电二期工程之后,时隔两年多,中国政府重新核准核电新项目开工建设。
博览研究员柏双也表示,尽管之前核电重启时间点略晚于预期,但重启后相关核电项目的落实开始快马加鞭。距离红沿河5、6号机组审批仅有月余,传福建福清核电站项目也即将落实。
行业人士指出,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预计年内将有6-8台机组开工建设,有8台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将成为投入商业运行核电机组最多的一年,成为核电重启的关键之年。
中核集团所属的四川红华实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四川大学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兼副主任、四川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徐砥中表示:“在国内核电机组加速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核电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
核电接棒高铁加速“出海”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年末以来,核电已经成为继高铁之后“中国创造”的又一张名片,核电“走出去”逐渐成为核电领域不容忽视的关键词。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在各种外交场合亲自担当核电“推销员”,“核电外交”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新看点。
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高铁、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在中央领导的高瞻远瞩以及核能界的期望与努力下,中国核电“走出去”已由曾经的企业“孤军出海”上升到了国家战略。
据全球顶级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罗蓝贝格的报告预测,至2030年,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将至少增加26%,即核电机组由目前的435台增至489台,发电能力由372GW升至470GW。
同时,据业内人士测算,未来10年,国外预计有60至70台新建核电机组的市场空间,同时还将有30至40台机组退役,20至30台机组延寿,海外核电项目开发空间巨大。业内人士表示,全球核电发展市场机会非常可观,我国势必抓住这个机遇,积极推动我国核电“走出去”。
据悉,2014年10月,中广核便已签约参与法国电力公司在英国欣克利角建设核电站项目。2014年年底,中广核与罗马尼亚国家核电公司达成了建设罗马尼亚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的合作意向。
行业人士分析指出,中广核与罗马尼亚达成核电合作意向是中国核电“走出去”提速的一个新迹象。
此外,行业消息称,今年年初,我国与阿根廷签署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这意味着国内预热已久的核电“走出去”战略首单落地。
对于核电“走出去”,刘新伟表示,我国的核电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我国核电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是现今能够掌握第三代核电技术少数国家之一。据了解,我国三代核电技术指的是被称为“华龙一号”的ACP1000,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和中广核集团独立研发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刘新伟还表示,我国核电走出国门,不仅可以展示中国的科技力量,具有战略性意义,还可以带动核电材料、核电机电等相关行业的出口,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对此,博览研究员柏双也表示相同的观点,他分析指出,按照“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两台核电机组出口项目来计算,国内设备供应商对应市场将增加100亿元。
核电海外竞争还需“抱团”
虽然中国核电一直在争取“走出去”,但事实上,真正将一个核电项目做起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我国政府虽然积极推动核电“走出去”,但是相关的核电项目最终要通过招标来达成合作意向,这需要一个过程。他解释道,核电项目从开始招标到最终决定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而从开始核电建设到最终完工又需要六七年的时间。
对此,行业人士分析称,核电技术是敏感技术,稍有偏差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日本福岛事故就是前车之鉴。因此,对于核电招标国而言,势必会对核电出口国的核电技术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同时也会加强对核电项目的审批力度。这就意味着,对于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的核电企业而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来推动核电项目的落实。
另外,徐砥中向记者表示,中核、中广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技”)自成体系,我国核电企业之间没能形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没有形成合力,是制约我国核电“走出去”的主要因素之一。
他还表示,3家核电企业中,中核、中广核和国核技的“三合一”以及形成全产业链模式更有利于我国核电“走出去”,在面对国际竞争时,在报价和技术成熟度上才有优势。
林伯强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强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核电“走出去”,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而不是引进国外技术再加以创新。只有加强核电技术上的突破,尽快做好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机组,我国的核电技术才能得到国际认可,提高国外客户对我国核电技术的信心。
此外,有业内人士建议,在推动我国核电“走出去”时,国外反核力量也不容忽视。我们在推动核电“走出去”时需要深入了解国外的政治气候,懂得如何与当地政府和居民处理好关系,这些都非常关键。比如在土耳其,当地的宗教文化就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