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近日,宁波市宣布,首批导入PPP模式治理内河污染的38条试点内河基本摘掉“黑臭帽”。
这只是第一步。本月,宁波启动了第二轮政府购买水质养护工程,第二批28条河道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目前已有来自全国的18家企业报名参与竞标。
首批38条试点河道水质维护成本降两成
“一开始,也是花巨资实施了几轮整治,但效果不佳。”宁波市城管局负责人直言,一些河道甚至还出现了污染反弹。
直到2013年5月,宁波开始借鉴PPP模式,在全国率先以政府购买水质养护的形式,为中心城区38条内河82万平方米水域找“管家”,并要求“三年内河道污染指数每年下降15%、水体透明度平均提升15%以上。”
“我们负责制定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标准,同时引入第三方检测公司,定期采集水样进行监测,不达标就扣罚养护费用。”宁波市城管局负责人认为,政府部门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裁判员”。
微纳米气泡、人工造流曝气、有益菌水体生物……在“赛马”机制的倒逼下,宁波的内河生态迅速变化。“过去河水又黑又臭,现在晚上都能听到蛙声了!”如今,居住在宁波江东区长塘河畔的市民常常在河边纳凉。
据了解,按中标价测算,宁波首批试点的38条河道水质维护成本平均下降近两成,财政每年还能腾出2000多万元用于其他项目。
绍兴规定政府持股比例低于50%
PPP模式的火热不仅仅在宁波。
本月初,绍兴市出台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这意味着,绍兴市将有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建设基础设施及提供公共服务。
按照《意见》规划,绍兴将建立项目储备库,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布推荐项目清单,并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磋商等方式,依法选择社会资本投资人。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提出,项目公司可由社会资本出资设立,也可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政府在项目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原则上低于50%。“过去政府和企业做事是相对独立的,而PPP模式突破了这种限定,能够让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尤其是政府持股低于50%的限定给了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
对此,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认为,政府对于PPP模式的认可度与日俱增,“现在PPP项目的参与方大大拓展了,行业也拓展了,不再局限于供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工程,拓展到几乎所有公共产品和服务,养老、医疗、教育、旅游、水利建设等。”
浙江首批千亿PPP项目将落地
PPP模式在嘉兴也有实践。海盐县城乡污水处理厂项目就采用PPP模式,由县水务集团和吉安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项目总用地262亩,一期工程预计投资5.3亿元。该项目被列入2015年度重大项目建设计划,并力争今年年底开工,建成后将填补海盐县自有污水处理厂的空白。
不仅如此,嘉兴将“加快建立全市PPP项目库”写入市政府一号文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
“通过引入民资,政府部门可以缓解财政资金压力,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其他领域的建设。这种模式已经成为政府重要的抓手。”另一方面,徐剑锋认为,在这种模式下,民营企业也拓宽了投资渠道,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这个市场前景广阔。
今年年初,浙江公布了首批20个PPP推荐项目,投资规模总计1176亿元,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机场、铁路、垃圾和污水处理、水利、文化体育等领域。
不过,徐剑锋也指出,“不能光戴着PPP的帽子做融资”。在浙江省发改委、财政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浙江省政府性投资项目融资建设管理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审慎稳妥运用BT等融资模式,“这样做是为了严格控制地方债务。”
面对宁波第二批28条河道公开招标的PPP项目,徐剑锋希望,“应该让民营企业真正动起来,这是PPP模式本来的内涵。要让政府与民企长期合作服务。”
名词解释
PPP模式:
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