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中明确提出,促进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的自主开发,推动柴油发动机在乘用车上的应用。这无疑预示着,被束缚和压抑已久的、曾经备受业界争议的乘用车柴油化,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难能可贵的发展契机。
连续蝉联新车产销量全球第一的中国,目前柴油乘用车的比例却是全球最低,仅为0.5%~0.8%,与欧洲60%的柴油乘用车比例相差甚远。多年来,以北京为首的全国不少大城市都在限制柴油乘用车,宏观政策以及地方政策的捆绑,使柴油乘用车一直处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边缘角色。
实际上,随着柴油发动机技术的不断提升,柴油乘用车不仅早已摆脱昔日“墨斗鱼”的负面形象,而且在噪声振动和颗粒物排放等方面与汽油发动机并无太明显的差距,在动力性能、节能减排等方面甚至优于汽油发动机。数据显示,同一排量、同款车型,柴油版发动机一般比汽油版的油耗减少20%~30%,同时由于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升级,除了能够提供比同排量汽油发动机更加充沛的动力之外,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方面柴油版发动机也有着优秀的表现。
因此,在环保和节能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汽车行业是时候还柴油乘用车一个正常的成长空间,为柴油乘用车拨乱反正了。
面对今年年底国内乘用车生产企业车型平均百公里油耗6.9L,以及第四阶段燃油消耗限值规定的到2020年平均百公里油耗降至5L的目标,大部分车企都感到“压力山大”。在工信部公布的2014年度乘用车企平均燃料消耗量情况中,就有38家车企尚未达标。因此除了汽油发动机以及新能源技术之外,进一步通过车用能源多元化的途径,解决节能减排问题是当务之急。被冷落多年的柴油技术,因具备油耗低、动力强、排放少的优势,终于有望借此契机受到重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会。
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柴油乘用车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要想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仍需要相关环节的通力配合。其中一个关键就是柴油品质的提升。“车油匹配”尽管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车油不配的现象却长期存在于国内乘用车领域。在汽油油品不断升级和改善,以与不断升级的汽油车排放标准相匹配的同时,在柴油乘用车领域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也依然要重视柴油的油品质量。
据了解,自今年1月1日起,国四标准的柴油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供应,到2017年,柴油油品将在全国范围内提升至国五标准。这为进一步推广乘用车柴油化提供了油品保障。希望借着《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乘用车柴油化能够迎来大发展,为机动车节能减排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