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未来我国每年需要两万亿元绿色投资,这将占到GDP的3%,覆盖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等各领域。但财政预算每年只能拿出3000亿元左右的资金,约占总投入的10%~15%,其余85%~90%需要民间出资。”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近日举办的2015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
他认为,我国亟待建立一个鼓励绿色投资的金融体系,涵盖银行信贷、保险和资本市场等多个方面。这将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绿色行业,例如开发绿色指数,推动机构投资者开展绿色指数的投资应用;鼓励资产管理机构开发多样化的绿色投资产品,包括公募基金、ETF、集合理财、专户理财等。同时,考虑到直接融资的重要性,未来可以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并发展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投资产品。
绿色指数和以绿色投资为基础的投资产品,被认为可以降低绿色企业在股票市场的融资成本。目前。国际上已有标准普尔全球清洁能源指数、纳斯达克美国清洁指数、FTSE日本绿色35指数等。
据马骏透露,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已经研究设计出几种绿色指数,中国人民银行也正在研究起草绿色债券的指导意见。
同时,我国许多机构投资者尚未能有效评估项目或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成本,导致环境成本在投资、商业决策以及政策决策中被严重低估。
而国际上已形成环境成本估算制度和实践,提出了“自然资本负债”的概念和估算方法。马骏表示,中国金融学会下的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正牵头构建公益性的企业环境成本系统,以最低成本提供给机构投资者。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此,马骏指出,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而我国由于缺乏强制性,只有20%左右的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
“这种披露,不是讲几句概念性的话,必须把投资项目的排放信息、减排数据详细披露出来。”马骏认为。目前,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已经提交了《证券法》的修改建议,建议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建立披露标准,包括数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