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河道中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远处几只水鸟飞过水面,消失在河边郁郁葱葱的树林中……走进位于灞河与渭河交界处的陕西省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马上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令人很难想到的是,几年前这里还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的景象。
“环境改善了,周边的企业多了,我们这边的人气也旺了很多。村民们都有了新的就业机会,我自己就在湿地公园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家住八家堡村的村民赵莲告诉记者。
生态环境改善,能否给经济带来活力、增添动力?浐灞生态区用自己的实践给出了明确答案。河流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重建,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力;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产业,提升了城市品质,增值了城市价值。
生态治理,不仅变“生态重灾区”为“生态补偿区”,而且为浐灞生态区持续发展赢得了更大空间。
图为浐灞生态区航拍景象
环境整治到了该出手的时候
“你肯定无法想象,这里原来的沙坑都十几米深,而且遍布各地。用污水横流、垃圾围城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赵莲告诉记者。
事实上,不仅是赵莲生活的八家堡村,10年前,位于西安东北部的浐河、灞河沿岸环境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盛唐长安,八水环绕,浐河和灞河就是其中著名的二水。然而,过度密集的人口、对自然无休止的掠夺,一度让曾经天人合一的绿色长安渐渐褪去了光彩。
因为管理和配套设施没有跟上,每天仅排入浐河的污水就达12万立方米,每年流入浐河、灞河的污水量超过5000万吨,占西安市污水总量的1/6,浐河、灞河两岸垃圾堆放多达500万立方米。
远离城市发展中心,缺乏高端产业项目,依靠资源换取财富似乎成了唯一出路。
由于质地均匀、颗粒细润,浐灞河沙是公认的最佳建筑用沙。多年的挖掘,不但导致浐河、灞河河床严重下切,更有无数深浅不一、大大小小的沙坑遍布浐河、灞河周身,地质灾害隐患严重。
加上显著的季节性河流特点,以及毁林、挖沙、排污等人为活动频繁影响,浐河、灞河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常面临着“不是在流污水就是在发洪水”的窘境。据统计,建国以来,浐河、灞河西安城市段洪灾损失累计已超过12亿元。
赵莲坦言,挖沙确实给自己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但也确实体会到了环境破坏给自己生活带来的诸多不利。“最简单的一个体会,如果道路尘土飞扬,遍地是坑,路边连卖菜的都没有。”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西安中心城市的扩容和第四次城市规划修编,浐河、灞河城市段已成为西安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从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环境的诉求还是从城市发展的需求来看,浐灞综合环境整治都到了“该出手的时候”。
确立以流域治理促发展思路
由于没有系统的生态治理理念和城市发展规划,最初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
浐河、灞河流经的灞桥、未央、雁塔3区首先开始了行动:灞桥区吸引了上亿元社会资金,进行河道清淤、河堤衬砌、人工筑坝、天然蓄水近万亩。未央区在灞河下游修成未央湖,成为西安市民常去的休闲之处。雁塔区在少陵塬东侧的浐河河道修成了万亩都市水乡雁鸣湖。
然而这种河流治理模式,主要是为了服务开发商的商业用途,过强的商业色彩制约着河流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
西安市政协在一份关于浐河、灞河流域的调研报告中写到:“从已建成的工程来看,品位不高、效果欠佳;有的从局部利益出发,不办理项目审批、土地规划使用手续,先斩后奏,使治理开发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同时,一些蓄出的水面还出现了再度污染的迹象。
商业开发附带河流整治的工作思路不利于系统治污和城市的整体发展布局,单纯的生态保护又需要大量资金。对于西安来说,能否找到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