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传统制造业重镇,工人曾经是工厂里生产线上一颗颗“螺丝钉”,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一道工序,借此打造出了依靠密集劳动力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
而如今,在现代化工厂里,机器人穿梭着运送货物,生产全自动化操作,为数不多的员工只需要站在生产线终端等着打包成品,机器人正成为转型升级的新助力之一。
这就是今日的深圳:制造业率先“机器换人”。
近日,深圳市发改委正式组织实施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2015年第5批扶持计划,计划采用直接资助、股权资助、贷款贴息方式,推动机器人这一深圳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
计划显示,自2014年起至2020年,深圳市财政每年都将安排5亿元,连续7年补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根据规划,到2020年,深圳将建成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制造基地,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
机器人逐步接管工厂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富士康已经在开发工业机器人。其目标是到2020年,在中国的工厂实现30%的生产自动化。此外,富士康也准备向大陆地区的其他制造商出售其自主研制的机器人Foxbot。
据富士康高管透露,富士康目前正大力精简其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并在建设新的销售渠道。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开发委员会总经理戴佳鹏称,富士康在中国的工厂目前已经拥有超过5万个完全可操作的工业机器人以及成千上万部自动化设备。富士康计划1年之内在中国工厂中增加至少1万个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取代所谓的“3D”岗位人类工人,即肮脏、危险以及无聊的工作,这将是富士康的优先议程。
业内人士表示,“机器换人”不仅有助于企业缓解技工短缺的困境、应对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生产的标准化要求,创造更大的产能,也有助于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土地、环境承载能力等问题。无线外设设备生产厂商、深圳雷柏公司通过研发智能自动化体系,用机器人取代了75%的员工,从最多时的3200人到现在的800人,产能却至少增加了3倍。
机器人接管工厂实质上是工业制造智能化、高端化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将会出现。
国产机器人缺乏核心技术
“国产系统还不是很完善,精度还不够,国产运动控制系统软件方面跟国外还是有很大差距。”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高云峰说。
记者了解到,作为核心部件的重中之重,我国自主研发的减速器在输入转速、扭转刚度、传动精度和效率方面与国外技术差距很大,国内减速器市场基本被日本公司所垄断,国内企业的购买价格是国外企业价格的近5倍,从而导致国产机器人成本高,与外资机器人相比竞争力低,影响产业化形成。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由于在精度、速度等方面不如国外厂商同类产品,致使这些产品产业化应用程度较低,一些产品的技术水准仅相当于国外10年前的水准。”高云峰说,目前国内机器人市场已被国际巨头占据“大半江山”。
存在资金技术两大障碍
截至2014年,深圳已有机器人企业237家,产业总产值480亿元,包括工业机器人企业192家、服务机器人企业45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然而,还有不少有意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却遭遇资金和技术两大障碍。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动作复杂程度高、精准化程度高的机器人设备主要靠进口,仅机器手每台就花费约20万元,如果整个配套设备都进口,一个台组则需45万元。除资金外,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是很多有意向进行“机器换人”企业的最大障碍。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会长张耀华说,全流程自动化改造不是简单地从国外买回几台机器人就可以实现的,还要求企业有应用研发的人才和能力。
根据去年底出台的《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深圳要建成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制造基地、创新基地、服务基地和国际合作基地,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并组织实施100个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企业1家以上、100亿元企业5家以上、50亿元的骨干企业1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快速成长型企业50家以上。
近年来,通过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发展企业主体,加强产业空间保障,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拓宽融资渠道,深圳构建了有利于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其中仅在财政资金支持方面,深圳就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产业进行大手笔扶持。自2014年起至2020年,市财政每年都将安排5亿元,设立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引进、重点企业发展、产业化项目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