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一座雨水中荒凉的城。”
27年前,诗人海子的一首短诗使德令哈这座高原城市平添了几许荒凉和凄楚。
如今一座因水而兴的现代化小城已然崛起于柴达木深处,向世人展示着瀚海新城从荒凉到繁荣的嬗变。
德令哈,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区,大部分地区为高寒荒漠半荒漠草场,区域水资源总量为10.12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64.6毫米,平均年蒸发量为1429.2毫米,干旱缺水是制约德令哈市发展的主要瓶颈。
2010年8月,德令哈市被水利部列入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这是继西宁市、格尔木市之后,我省第三个被列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城市。
2014年7月,德令哈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水利部组织的验收。资料显示,自2010年开展试点至2013年,德令哈市年用水总量由2.7亿立方米减少到2.3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由1045立方米降低至48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由182立方米降低到168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60%提升至65%,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32提高到0.46,农业节水灌溉率由10%提高到30%、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由18%降低到14%,水功能区达标率维持在100%,8项重要控制指标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
一
四月末,柴达木盆地广袤的原野上绿意初萌。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有机枸杞种植基地内一片繁忙景象,数百名劳动者冒着风沙栽植枸杞苗,布设滴灌管道……4万亩连块成片的枸杞田正是德令哈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调整产业结构的代表之作。
种植枸杞既能节水,又能防风固沙,还可增加群众收入,德令哈市将发展枸杞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以推进。据了解,该基地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开展生产经营,4万亩枸杞田全部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进行滴灌施肥作业。“在大田灌溉方式下,亩均用水450立方米,基地年需水量约1800万立方米,实施节水灌溉后,亩均用水150立方米,年需水量仅为600万立方米,节约用水1200万立方米,节水效果十分明显!”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史连奎说,“按去年每斤枸杞市场价40元计算,每亩地可稳产枸杞400斤,扣除成本,每亩纯收入可达8000元。”
到现在德令哈市枸杞种植面积已经突破9万亩,产值达44762.36万元,枸杞产业在提高用水效率、防风固沙、增加群众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红艳欲滴的柴达木有机枸杞已走出高原,走进国内外市场。
节水型社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相辅相成就会激发出无穷的活力。在德令哈市,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以水促发展思路引领下,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着深刻变化。据市水利局局长苏炳邦介绍,在农牧业发展中,德令哈市积极推广喷灌、滴灌溉等节水新技术,大力支持枸杞产业、日光温棚等高效农业发展,逐步淘汰需水量大、经济效益低下的农作物及产品,先后支持建成了占地面积3000亩的德令哈市新堉种植专业合作社节水灌溉示范园、尕海镇乐园油桃园节水灌溉示范园、怀头他拉镇枸杞种植示范园等高新节水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灌溉水利用率达到80%左右。
在工业发展方面,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盐碱化工工业园的主战场,德令哈市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用水工艺和水处理技术,严控高耗水、污染大的项目上马,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项目实行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青海中盐昆仑碱业有限公司、青海碱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青海中盐昆仑碱业有限公司在试点中投入5280万元对生产用水环节进行节水技术改造,使每吨纯碱生产用水由原来的20立方米降低到15立方米,年节约水量495万立方米。
二
2014年11月,以巴音河流域为主体资源的巴音河水利风景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名不见经传的巴音河风景区力压群芳,与全国众多景色秀丽的景区角逐中脱颖而出,其奥秘不仅在于巴音河水利风景区涵盖自然河湖、湿地、水库、城市河湖以及灌区、水土保持等六大水利风景区类型,更得益于德令哈市“水”、“绿”两篇文章。
巴音河宛如一条绿色温润的飘带穿城而过,滋养着这座荒漠深处的高原新城,使之平添了许多别样的灵动风韵。发源于祁连山脉野牛脊山南麓的巴音河,蒙古语意为“幸福富饶的河”,全长326公里,纵贯德令哈市区后在戈壁滩上潜入地下东西分流,东支注入尕海湖,西支在郭里木溢出汇流成河,注入可鲁克湖,经天然调节排泄到托索湖。作为境内最大的河流,巴音河年径流量3.47亿立方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4.85亿立方米,是德令哈地区主要的经济生活用水,称之为德令哈市的“母亲河”。
2007年起,德令哈市启动巴音河河道治理工程。到现在已累计投入6.85亿元,治理巴音河城区段9.3公里,修建防洪堤19公里,建成雍水坝10座,亲水台阶28座,两岸绿化953亩。昔日脏乱不堪的巴音河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漫步在德令哈市的大街小巷抑或行进于国道干线,那绿意盎然的广场草坪、鲜花点缀的街心花坛、傲然挺立的道旁杨树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三
位于市区东10公里外的市自来水公司是德令哈市主要生活用水源地,这几年通过设置护栏、围栏、植树种草对重点水源地进行严格保护,目前每日向市区供水10万立方米,满足市区用水需求。公司副经理柯昌元介绍说,供水管网跑、冒、漏一直是全市供水工作之痛,目前城区管网改造和扩建工程已经完成,管网漏损率由原来的30%降低至14%,全市城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节水器具普及率已达到80%。
家住滨河小区节水示范点的居民韩冰说,自从小区供水管网改造后取消了“包费制”,每家都安装了智能水表、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生活用水支出比原来明显减少,节水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滨河小区有800余户人家,据调查,户均日节水30升,年节水达到8800立方米。”柯昌元说,“全市已累计推广节水器具3000余套,实现节水总量9万立方米,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而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运行使德令哈市迈上了供水、用水、污水处理一体化的管理新台阶。据了解,2010年7月建成运行的德令哈市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日处理污水量达到2万吨,2013年实际处理污水量为464万吨,随着二期项目的建成运行,日处理量将达到3.5万吨,可实现市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而正在实施的中水回用项目,也将为德令哈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注入新的活力。(作者:马生录)
建设节水型社会迫在眉睫
经济越发展,用水量越大,似乎已经成为常规。然而,地处柴达木荒漠戈壁的德令哈市在地区生产总值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万元GDP用水量大幅下降,并且成为我省第三个列入全国节水型建设示范城市,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奇迹的发生得益于德令哈市被列入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得益于这样一个项目的实施。从德令哈放眼全省,我们期盼更多的市、更多的县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
据了解,实施这样一个工程,其投资并不是特别大,关键是关乎一个地区未来发展空间的大事情、大项目,比如节水,要有超前意识,要超前谋划。德令哈市决策层和这个市的水利部门正是在七、八年前想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并将此作为民生大事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地方能否在发展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在实际工作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地方领导干部是否具有超前意识,如果该地领导干部普遍具有超前意识并且超前意识强烈,那么,这个地方就能在工作中超前判断发展形势,超前谋划工作措施。
德令哈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不仅使这个地处荒漠戈壁的城市走上了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以水促发展的新路,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建设,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中来,形成了合力共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使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从这个层面上说德令哈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义尤其重要,为高寒荒漠地带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做出了示范。
据了解,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8,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我们目前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要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节水型社会。(作者:杰拉)
数字点击
青海:上半年水利建设资金达42.27亿元
今年上半年,省水利厅共落实各类水利建设资金42.27亿元,为年度目标任务的70.5%,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成功实现了24公里调水总干渠隧洞全线贯通;西干渠、蓄集峡水利枢纽、拉西瓦水库灌区建前工程按计划顺利实施,黄河沿岸三大水库灌区稳步推进。(作者:杰拉)
青海:紧急下拨防汛应急资金3200万元
进入6月主汛期以来,受极端天气影响,我省大部地区均出现降雨过程,特别是海西、海南、果洛等局部地区短时强降雨量超历年平均水平,诱发了较为严重的山洪灾害,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迅速行动,积极应对,紧急下拨防汛应急资金3200万元,有效应对了海西、果洛、黄南等地的防汛灾情。(作者:杰拉)
大柴旦:发放草原保护资金3815.7万元
2011年至2015年,大柴旦行委累计发放草原奖补资金3815.7万元,并投入资金3917万元,实施马海清水湾草原节水灌溉、水渠清淤修复等9个草原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轮牧使草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产草量增加20%左右,亩均增加鲜草10至15公斤,植被覆盖度提高5-10%。(作者:杰拉)
祁连:1040.69万亩草场实现草畜平衡
祁连县有计划、按区域、大规模集中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县511.36万亩夏季草场实现禁牧,1040.69万亩草场实现草畜平衡,2011年开始为农牧民年均发放草原补奖资金6145.4万元,核减牲畜34.65万只羊单位,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