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处理处置是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污泥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磷资源,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一条污泥资源化处置的道路,《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的出台,加快了其实践工程的发展,污泥资源化处理迎来质的飞跃。
泥中寻宝不再是梦 污泥资源化处理迎来质的飞跃
“水中污染碳氮磷,泥中资源碳氮磷,高效回收碳氮磷,好水不过副产品。”这个顺口溜是对污水与污泥资源转化利用的形象总结。
随着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的出台,“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建设格局以及“无害化、资源化”的污泥处理处置要求,让各地的污泥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实践工程快速发展。
污水处理成为生态滤床
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污泥处理处置是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污泥最终安全处置要求和污泥特性,选择适宜的污水和污泥处理工艺,实施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坚持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实现污泥的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鼓励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鼓励符合标准的污泥用于土地改良和园林绿化,并列入政府采购名录,达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那么,如何将污水处理工艺与污泥无害稳定化和资源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污水处理厂实现绿色循环需要考虑的问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巡视员透露,过于追求污泥的减量化是白花钱,而应该对污泥中的碳氮磷高效回收。通过营养物质回收工艺,为氮和磷提供更多的离开水处理系统而进入污泥处置利用系统的渠道。所以,在污水处理的工艺中应预留并考虑到污泥的有效回用。
据了解,基于资源化的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改良是这样的:污水先经生物吸附,实现碳源吸附、碳氮分离。75%的COD富集于泥中,氨氮80%留存于水中;再通过生物增殖,即通过自养菌的菌体合成实现氨氮转有机氮;最后通过水质净化工艺,即精细脱氮除磷回用生物碳源,去除SS(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浓度)和脱色,生成最终的优质脱色再生水。
可以说,整个污水处理工艺过程兼顾了污泥无害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高碳污泥通过酸化消化产生有机酸和甲烷气;高氮污泥通过消解热解,在脱水后的压滤液中可以提取蛋白发泡剂。这个污水处理工艺犹如一个生态滤床,不仅对污水进行了净化处理,而且对污泥实现了消纳和资源化利用。
资源化消纳:污泥处置出路
根据资源化利用路径的可行性分析,目前我国污泥最佳利用方式包括绿色建材,营养土用于沙荒地、盐碱地、海滩涂、废矿山和垃圾填埋场修复,车用CNG。值得一提的是襄阳污泥处理工程,利用污泥培植的果木,在盐碱地上建设“移动森林”。
襄阳污泥处理工程设计规模300吨/日(以含固率20%计),采用脱水污泥高温热水解、厌氧消化、机械脱水、干化处理工艺。产物——蛋白产品、车用CNG、生物质炭土、磷肥鸟粪石。生物质炭土可用于苗木栽培和移植。工程实践证明,高温热水解厌氧消化有效提高了传统厌氧消化的技术水平。在高温热水解的作用下,有效杀灭了病原菌,实现了无害化;有效提高了厌氧消化效率和处理产物的稳定化水平。污泥循环产品价值:蛋白产品7000元/吨,车用CNG:4.51元/立方米,磷肥鸟粪石4000元/吨;炭土苗木栽培5001000元/棵。总产值3000元/吨。从产物的利用中得到经济收益,让治污投入有了效益产出,使被动治污变成为主动治污,这种处置模式,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借鉴、可复制的资源化路径。
某知名公司污泥资源化利用实践近几年有了成效。该公司建立了循环经济产业园,这个产业经济园将污泥作为循环利用的一个环节,产业园中建有农业生态园,污泥处置产生的资源化产品,比如土壤改良剂和营养土,会在农业园中加以利用。该公司通过热碱水解技术,对污泥菌胶团及内部微生物、有机物进行水解破壁处理、固液分离,形成含水率3545%、有机物消减4050%的固体污泥残渣以及可资源化利用的含蛋白液体。蛋白液浓缩调配后制成泡沫混凝土用发泡剂、有机肥和工业蛋白产品;污泥残渣经自然干燥后制成非烧结绿色建材和绿化营养土、土壤改良剂。绿化营养土可用在30平方公里盐碱地上建设移动的果木“森林”,并可提供京津冀城市绿化用树。
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的出台,污泥处置被明确提出:推进污泥处理处置。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由此看出,以前的“四化”(稳定、无害、减量、资源化)中的“减量化”已被剔除。污泥资源化利用消纳的处置思路清晰可见。“污水是原料,污泥可聚宝,碳氮先分离,出口在污泥。”可以预计,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以及资源化利用模式的探索,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无论从设施装备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