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未出先热,继“ 互联网+”概念走红后,“机器人+”模式也不胫而走。
在5月13日召开的2015(第三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应用大会上,“中国制造2025”制定参与者、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透露,工业机器人作为各国战略必争领域,已列入“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同时还将以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等五大工程为抓手推进制造强国战略。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认为,“无论是智能制造工程还是工业强基工程,都涉及到了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是我国制造业转型、提质增效必不可少的高端装备。”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则更加明了地指出,“装备制造业变革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方向,现在正处在转折点上,互联网与机器人成为变革的主要技术支撑力量。”
智能制造充当跨界平台
在曲道奎看来,工业4.0时代的制造业变革,实质上是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将更为强大的机器群连接起来,实现机器之间的信息共享、自相控制、自行优化和智能生产,信息技术为平台,智能机器人技术作支撑。
通常情况下,机器人主要在高污染、高危险、对精准效率要求高的生产环节替代人工劳动,适用于生产线上下料、点焊、搬运、装卸、涂装等作业。
但事实上,随着机器人产业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应用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从当初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避免恶劣劳动环境、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一致性为主转到以提高生产制造柔性化、智能化,满足市场对产品个性化、区域化、人性化的需求为主。
据石勇透露,作为中国版工业4.0的“中国制造2025”,其智能制造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示范和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建设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降低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降低50%,不良品率降低50%。”石勇说。
据了解,智能制造对自动化、信息化高度融合的要求非常高,其中自动化技术需要机械与电气高度结合,信息化又要同自动化完美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最终形成一个产线大集成的智能制造平台。
针对机器人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等产业跨界融合趋势,宋晓刚建议,“注重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迅速提升我国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和制造能力,鼓励各类企业加入机器人新领域的研发。”
刚性需求上升,应用瓶颈待解
毫无疑问,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推动下,先进机器人技术作为引领全球科技革命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已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先锋,发达国家已经全面开展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布局,均以机器人作为重点领域。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机器人保有量超过160万台,我国约20万台,约占全球总量的10%,机器人密度国际平均水平58台/万人,而我国仅为35台/万人,我国机器人保有量和密度相对较低。
从目前应用行业来看,汽车工业是国内机器人最大的应用行业,占比达到38%,但随着我国工厂自动化的发展,加之工业规模大,制造业门类多,除汽车、电子等机器人传统应用领域外,一般机械制造、电气设备等领域应用市场呈现增长态势。
不过,宋晓刚也直言,我国机器人产业化能力亟待提高,机器人本体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水平不高。
对此,宋晓刚强调,“一是开发工业机器人本体和关键零部件系列化产品,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及应用;二是突破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智能机器人,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
很快将要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及其对装备制造业未来十年与“互联网+机器人”跨界融合的有力推动,智能机器人将遇到与装备制造不同行业集成应用的瓶颈,与各行业系统集成应用技术亟待攻克。
“围绕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工艺、生产流程等不同特点,着力开发不同需求的应用单元和应用系统,形成标准,按细分行业满足日益扩大的机器人应用领域的需求。”宋晓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