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环保”体系的逐步建立,环境保护将一改过往由政府主导的局面,形成全社会推动的趋势。此外,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也催生出更多“污染地图”,倒逼环保工作不断完善。
当“互联网+”遇上环保 大数据成待开垦的金矿
今年年初,纪录片《穹顶之下》不仅引起社会各界对环保问题的关注,也让“污染地图”APP一夜成名,一时间下载量突破百万。
如无意外的话,本月内南海区也将有自己的“污染地图”——南海区污染源阳光地图。地图上线后,公众可定位到自己所处的区域,并直观、快速地了解周边污染源情况。据悉,阳光地图第一批公布监测数据的企业达83家,均为区控及以上重点污染源。届时,阳光地图将每日更新污染源的监测数据。
当下,“互联网+”浪潮席卷全国,也为环保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更多想象空间。6月10日,佛山市公布了《佛山市“互联网+”环境保护工作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建立“天网”、“水网”等管理系统,2017年形成完善成熟的佛山市“互联网+”环境保护体系。
随着“互联网+环保”体系的逐步建立,环境保护将一改过往由政府主导的局面,形成全社会推动的趋势。此外,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也催生出更多“污染地图”,倒逼环保工作不断完善。
A企业实时监测数据从何而来?
本月内,南海区污染源阳光地图即将上线。该地图利用GIS地图定位,公众可通过污染源地图,定位到自己所处区域,直观、快速地了解自己所在区域的污染源情况。第一批公布监测数据的企业达83家,均为区控及以上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将每日进行更新。
这两日,南海区环保局高工杨丽婷与她的同事们格外忙碌,他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南海区污染源阳光地图”的测试。
杨丽婷介绍,该地图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定位、展示南海区污染源的各类环保信息。“公众可通过污染源地图,定位到自己所处区域,直观、快速地了解自己所在区域的污染源情况。例如,污染源企业监督性监测结果超标,地图上会标示红色。”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年初风靡一时的一款APP——污染地图。由于在《穹顶之下》中被提及,该应用的下载量突破百万。用户可以借此在手机上查看全国各城市实时发布的在线监测数据,查询和分享身边重点大气污染源的实时监测数据。
“‘污染地图’的数据来源,主要是环保部和地方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而阳光地图实为南海区污染源阳光体系的前端展示系统。”南海区环保局总工程师徐湛坤介绍道。
徐湛坤提到的污染源阳光体系,正是南海区环保局打造“互联网+环保”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地图、一个平台和一套制度。”其中,地图即为“污染源阳光地图”。“一个平台”则为污染源阳光信息发布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查看污染源企业的名称、所属行业、污染类别、详细地址、法人代表、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此外,还包括污染源企业监督性监测数据及相关环保信息。”
如何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一个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涵盖污染源信息采集、报送、审核、发布、更新、删除、汇总、分析、通报等。
此外,利用“阳光地图”,还可以制作各类污染源专题地图。杨丽婷说:“比如村级工业区污染源专题图。我们可以结合村级工业区整治提升中的污染源摸底、标示上图,将所有村级工业区污染源地图整合起来。”她还表示,在污染源地图上,会同步公布环保投诉、监督等联系方式,推进全社会的环保齐关注、齐参与。
B环保数据逐步公开之路
早在2004年7月,佛山就启动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网”,将佛山全市400多个污染源监测数据摆上互联网,一开全国之先河。此次,南海污染源阳光地图的开发,是佛山在污染源数据公开之路上的一次创新探索,也暗合了全国环保数据逐步公开的趋势。
早在2004年7月,佛山就启动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网”,将佛山全市400多个污染源监测数据摆上互联网,一开全国之先河。现在,佛山市环保局的中,也可查询到本地污染源的废水、废气自动检测数据。
而此次,南海污染源阳光地图的开发,无疑是佛山在污染源数据公开之路上,进行的又一次创新探索。
“我们希望进一步扩大污染源信息公开范围,以此保障群众环境知情权,促进社会广泛监督、参与。同时,利用全社会的力量督促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开展污染治理,倒逼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及监管水平的提升。”杨丽婷称。据悉,第一批公布监测数据的企业达83家,均为区控及以上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将每日进行更新。
事实上,南海在污染源监测数据公开的探索,暗合的是全国环保数据逐步公开的趋势。
以曾经热议的PM2.5为例,伴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以PM2.5为代表的细粒子在中国已经存在了20多年。2011年,中国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决定把PM2.5纳入监测范围,而后在环境监测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然而,污染源数据实时公开的道路,并不如监测发布、预警那样通顺。
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污染地图”创始人马军介绍,当时26家机构共同发起了污染源监控信息全面公开倡议。其中第一条就提到道路实时发布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我们希望通过信息公开推动公众参与,让公众参与协助成为激发治污的根本动力。”
实际上,大气、水、土壤、空气等数据信息,是作为外部自然环境的质量表征。而污染源排放,则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核心原因,具体体现为废水、废气、固废、放射源等形式。
2015年1月1日,新《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它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其中明确,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重点污染源实时公开能够促进社会监督、促进环境执法,因而具备促进污染减排的巨大潜力。”马军表示,一旦超标记录公之于众,污染企业将被置于强大社会监督之下,地方干预将受到有力遏制,执法不严痼疾必将有所克服。
目前,山东、浙江等多个省份已实现污染源数据实时公开。只需登录当地环保厅,便可查询到各污染源监测的各项指标,其中部分更新频次达到一小时五次。
C环保大数据背后的机遇
南海区环保局探索“大数据”环保,即集中管控环保数据,并借“大数据”完善环保工作体系。未来,南海能否借数据统筹局之便,将气象、环保、国土、卫生等多部门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寻找治理环保更有效的方式,值得期待。
当“互联网+”遇上环保,大数据便成为一座亟待众人开垦的“金矿”。而在此契机下,南海区环保局也一直在探索环保数据的有效运用。
南海区环保局局长徐锡蔓表示,所谓“大数据”环保,就是对工作中收集到的环保数据集中管控,并借助“大数据”完善环保工作体系。“借助大数据采集技术,环保部门将收集到的各项环保信息,传输到中心数据库进行分析,而后指导下一步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并实时检测环境治理效果,动态更新治理方案。”
对于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市场的嗅觉则更为敏感。同在南海瀚天科技城的两家环保企业——柯内特环境有限公司与长天思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已分别开始进行环保APP的开发。
此前,柯内特推出的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猫头鹰”,被喻为即使在黑夜中仍能监测到企业排污的一举一动。目前这套系统在南海、三水以及广东省内外都有应用,有800多家企业被纳入系统。
不久后,柯内特即将推出的APP“犀牛鸟”。总经理朱斌称,这套系统针对的用户为排污企业。“APP具有环保体检功能。基于我们的传感器从企业获取的数据,通过后台数据模块进行推算,在APP为企业呈现各自的多项环保参数。”朱斌表示,这些数据包括水量平衡分析、治理设施运行分析、超标排放分析、排污总量分析等。
“过往,环保企业主要的客户为政府部门。而‘互联网+环保’将改变行业生态,充分利用大数据,我们也可以很好的为排污企业服务。”朱斌说。
事实上,目前环保大数据开放的只是部分信息,其广度和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在朱斌看来,数据开放程度不够,仍是“互联网+环保”发展的瓶颈。“环境在线监测的‘互联网 ’要求企业对数据有更深入的分析和挖掘。”
长天思源副总经理曾昭健也认为在线监测的布点还需要进一步铺开。“目前佛山一些传统行业像家具、造纸、印染仍缺乏在线监控。”
除了加大环保数据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分析,也能进一步扩大数据分析的价值。例如《穹顶之下》,制作方将燃煤燃油数据、雾霾数据、气象数据、经济发展数据等关联起来,然后尝试寻找雾霾产生的原因。
在大数据的挖掘、关联分析方面,南海有着先天之便。去年5月30日,南海区成立数据统筹局,希望利用政务大数据,提升政府管理效率。未来,能否将气象、环保、国土、卫生等多部门数据进行关联,寻找治理环保更有效的方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