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涤荡思想、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这是一场又严又实、开启新篇的作风锤炼;这是一场直面问题、勇于革新的生动实践……
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强化污染治理和环境执法监管,促进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对此,一场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执法工作创新”为主题的大讨论,日前在环境保护部机关会议室如火如荼地进行。
这是环境保护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自选动作,也是系列创新大讨论的第三场,大家紧扣改善环境质量这个核心,联系工作实际,聚焦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执法以及环保督察等工作创新,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建言献策,不断激发出创新活力,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改善环境质量,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改善环境质量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要聚焦全面小康目标要求,优先解决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问题。如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大幅减少重污染天气;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力度,确保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切实保障城乡饮水安全;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要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污染可以治理、环境可以变好,推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质量改善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首先应该做好应对突出环境风险问题。污染防治司副司长李蕾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尽早谋划环境风险防控工作。同时,她还建议,统筹优先污染物、首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物,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将列入优控目录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纳入环评、总量减排、环境执法、排污许可证等工作中,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其向环境的排放,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大气环境治理是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污染防治司大气处处长逯世泽认为,应尽快建立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做好大气环境管理的顶层设计,将目前分布在各部门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整合,确保无缝衔接、有效运转。他还提出合理划分国家、省、市三级大气环境管理事权,以最小的管理成本和资金投入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在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有效地形成了区域治污合力。但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有待进一步深化。
对此,大家建议,应该研究设立区域大气环境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重污染天气共同应对为核心,推进区域协作实质化,同时要积极推动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逐步统一区域应急响应标准,提前采取响应措施,努力减轻重污染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镇乡村水体发黑发臭,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5月28日,环境保护部召开水污染防治工作座谈会,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做出部署,明确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以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为基础,以质量改善为目标,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手段的精细化水环境管理体系。
污染防治司副巡视员陈永清认为,我国水环境管理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设计和实施好排污许可制度,大力促进污染源监管体系改革,全面推动水环境质量改善。
相比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污染很难通过感观察觉,相对不太容易受到重视。但是保护土壤环境却是一项重大的基础性民生工程,土壤环境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菜篮子、米袋子的安全。
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侯代军认为,应充分认识到土壤污染防治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源头上切断污染土壤的水气通道;将保护优先的原则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职责,并统筹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
农村环境保护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大家建议,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在继续强调工业和城市环境保护的同时,坚持城乡环保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那么,农村环保工作究竟应该如何开展?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邱启文认为,应充分考虑基层和农村实际,尽量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并且应把工作重心落到县一级,整县系统推进;监管手段应激励与约束并重,更加注重引导、激励、扶持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