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货物吞吐量持续攀升,港口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秦皇岛港面临的环境压力也不断加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主要枢纽和重要节点的秦皇岛港,发展方式面临着新一轮的变革——港口不仅要为城市经济做贡献,更不能拖环境的“后腿”,同时要向“绿色”要效益。
一带一路嬗变百年大港 筑梦升级版向绿色要效益
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港股份”)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干散货公众码头运营商。秦港股份于2013年12月12日,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香港资本市场上第一家以干散货业务为主的码头运营商。由秦港股份经营管理的秦皇岛港作为我国“北煤南运”的主枢纽港,是世界上最大的干散货港和能源输出港,年煤炭输出量在全国沿海港口下水煤炭总量中占据近40%,201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高达3.82亿吨,再创历史新高。
秦皇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瑞书对秦皇岛港所做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秦皇岛港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攻坚克难,依靠科学管理、机制创新,全公司业绩逆势上扬,企业自身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对地方的贡献也日益突出。
不过,在货物吞吐量持续攀升,港口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秦皇岛港面临的环境压力也不断加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主要枢纽和重要节点的秦皇岛港,发展方式面临着新一轮的变革——港口不仅要为城市经济做贡献,更不能拖环境的“后腿”,同时要向“绿色”要效益。
作为河北省“千家重点用能企业”及“双三十”重点节能考核企业,秦港股份在推进港口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积极探求绿色发展路径,多管齐下,着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成效显著。2014年,秦港股份被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评为第二批河北省对标(节能减排)示范企业,成为带动河北工业转型升级、引领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兵”。
秦皇岛港绿色发展模式的形成,有助于港口转型升级,在全面提升港口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将带动津冀港口群整体转型发展。日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秦港股份总经理田云山,在其详细地描述下,一幅百年大港紧抓战略机遇创建绿色港口升级版的规划蓝图跃然纸上。
“内外兼修”抢抓黄金机遇期
中国经济时报:至今已经走过117个年头的秦皇岛港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在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必然选择,秦皇岛港积极创建绿色港口,面临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
田云山: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河北沿海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对港口的需求日益增强,港口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各方面挑战。
从秦皇岛港内部环境分析来看,西港搬迁给港口实现结构性节能提供了机遇。新建设项目可以从源头上优化港区布局和码头设计,采用专业化的装卸工艺和先进的绿色设备,降低码头生产综合能耗。
机遇与挑战历来是并存的。秦皇岛港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未来实施节能技改的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在“十二五”期间,秦皇岛港先后实施了带式输送机逆流程启动、顺停、减电机运行、港区供热整合、成品油自动化伴热技术、大型电动机械变频调速技术应用、节能型变压器应用、绿色照明灯具推广应用等大量节能措施,去年更是超额完成了河北省“双三十”节能考核指标以及“十二五”节能量考核指标。今后,除了进一步采取新的节能减排措施外,还需要加强对已投入运行的节能项目进行维护与管理,使已完成的项目实现经济运行。
“软硬兼施”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国内包括天津港、青岛港等在内的大型港口也纷纷开始向绿色港口目标迈进,掀起绿色港口建设热潮,请您谈谈对创建绿色港口的理解?
田云山:创建绿色港口需要“软硬兼施”。“软”是指要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强化考核监管及目标责任制,完善港口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统计监测体系,加强宣传,提升绿色、低碳意识和环保理念;而“硬”是指要加大科技创新,增强港口先进节能减排技术以及设备的应用。
我认为,对于百年能源大港——秦皇岛港来说,寻求绿色发展路径,除了建立健全绿色管理制度和提升低碳发展硬件实力外,还要从源头——货物抓起。以被视作港口污染“大户”的煤炭为例,与原煤相比,洗煤、精煤、洁净煤作为现代清洁能源,不易起尘,避免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现在秦皇岛港精洗煤的吞吐量在煤炭总吞吐量中占比能够达到60%-70%。同时,环保也要产生效益,形成产业,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秦皇岛港的中水处理,就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模式。“绿色”理念应该是贯穿于港口生产全过程中的。
中国经济时报:在发展中不断探求绿色路径,向“绿色”要效益,秦皇岛港创建绿色港口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田云山:在综合考虑秦皇岛港近年来的发展特点,能耗、排放现状以及节能减排潜力的基础上,结合秦皇岛港总体发展规划、西港搬迁计划、公司经营战略调整,秦皇岛本港创建绿色港口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东港区合理发展,东扩港区基本建设完成,西港区功能调整到位的发展格局;港口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优化,清洁能源利用率大幅提高,结构性节能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智慧港口建设成效显著,技术性节能取得明显进展;港口运营组织管理水平和工艺操作水平高效先进,节能减排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能源管理体系运行良好,形成长效机制,港口能源消耗统计、检测、考核体系完善可行,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的能耗和CO2排放明显下降;港口绿色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具体到数据指标,即到2018年,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能耗较2010年下降8%,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CO2排放较2010年下降40%;到2020年,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能耗较2010年下降10%,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CO2排放较2010年下降50%。
“头等大事”,多管齐下有良策
中国经济时报:秦皇岛港是以能源运输为主的综合性口岸,主要承载煤炭、石油、杂货、集装箱等运输业务。2014年秦皇岛港煤炭下水量2.46亿吨,这意味着,每天要卸载近70万吨煤炭,每秒钟要卸载近8吨煤炭,粉尘自然成了最大的污染源。近年来,秦皇岛港是如何做好港口粉尘控制的?
田云山:粉尘防治工作一直是港口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被列作“头等大事”。秦皇岛港专门成立了粉尘防治项目推进小组,建立健全覆盖从翻车机房到装船作业,整个生产流程的港口粉尘治理体系;同时,成立了环保创新工作室,开展除尘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实验,探索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提高除尘效果。在日常管理中融入精细化管理,将除尘设施用到极致,落差最小,车速最优,“冲”、“洗”、“盖”、“喷”、“堵”等手段相结合,使粉尘排放污染降到最小,保证港区和市区的环境质量。
重点的措施包括:继续推进防风网项目建设。煤三、五期防风网三期、四期工程和煤一、二期及煤一期东扩堆场防风网建设工程已被正式列入“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工程”项目。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改进防风网项目建设,提升港口环境治理水平。
继续推进污水回用工程。如今,我们已经解决了码头含尘污水的入海问题,还将继续对码头冲洗或降雨过程中形成的煤污水、含尘污水进行收集、处置、回用,提高污水回用率,彻底实现码头污水零排放的目标。
继续推进新技术、新方法、新措施的可行性研究和引入,主要包括将目前以喷洒水为主的除尘方式改为以干雾除尘为主;对具备条件的转接点实行全封闭控尘;完善堆、取、装大型冬季除尘设施;增设码头冬季作业吸尘设备的引进;加强抑尘剂、润湿剂、泡沫剂等技术的试验和应用等。同时,还将通过引进智能化管理方式,将天气变化与洒水相结合,做到科学合理地洒水抑尘;通过进行优化布点,加密监测,将科学手段与管理工作相结合。
狠抓落实,节能减排成效凸显
中国经济时报:港口属于资源占有型和能源消耗型行业,节能减排是当前交通运输企业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目前,秦皇岛港采取了哪些节能措施?港口能源消费情况和碳减排情况怎么样?
田云山:目前的节能措施主要是新增取料机,实现一线双机配煤工艺;设备改造升级,提高装卸效率;采用带有能量回馈的变频器;积极采用谐波治理技术;采用最新技术的电容动态补偿。在管理方面,生产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降低管理成本;合理调配煤种、垛位,减少大宗煤种运距;搞好技术练兵,提高职工设备操作水平。
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港口能源消费以电力、柴油和热力为主。自2010年起,“东港供热整合”工程全面完工后,引入电厂蒸汽和热水替代了港口燃油锅炉和燃煤锅炉。秦皇岛港东港区实现了无燃料油伴热、无燃煤锅炉采暖,因此港口碳排放成下降趋势。2014年港口吞吐量比2005年增加了57.81%,在此情况下,2014年秦皇岛港港口生产碳排放总量为36310.09吨,较2005年下降幅度为68.8%。
与2005年相比,2014年港口生产综合能耗量由111790.74吨标准煤(电折标系数0.33kgce/kWh)上升到137313.13吨标准煤,年增长率为2.3%,港口生产综合能耗量随吞吐量的增长呈上升态势。但受开展节能减排措施影响,秦皇岛港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与2005年相比,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由6.63吨标准煤/万吨吞吐量下降至5.16吨标准煤/万吨吞吐量,年下降率为2.8%。
中国经济时报:秦港股份将环保理念渗透到港口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之路,连续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先进企业和河北省物流行业节能减排优秀企业。秦皇岛港是如何保证各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制度能够有效落实的?
田云山:秦皇岛港建立了环保工作一把手负责制,股份公司主要领导亲自抓环保工作,并设立了专门的环保主管部门——卫生环保中心。各主要生产单位设立主管副经理和专职人员,负责检查、督促日常生产过程中环保制度的落实情况,并将环保目标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形成横向到部门、科室人员,纵向到班组工人的环保责任网络。
此外,从区域环境状况、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污染设施运行、生产现场环境管理等方面对基层单位进行考核,并与工资奖金挂钩,实施奖罚。
拓宽渠道,资金投入“不差钱”
中国经济时报:秦皇岛港先后建成了一批在国际、国内技术领先的环保项目:国际上先进的翻车机房干雾除尘系统,亚洲建设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防风网工程,国内第一家堆场喷枪站四季伴热系统,秦皇岛市第一家中水厂……秦皇岛港在资金投入上是否会对环保项目有所倾斜?环保资金的来源还有哪些渠道?
田云山:在资金投入上确实在不断向环保倾斜,近年来,秦皇岛港累计环保投资7亿多元,平均年度环境保护投资约占年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5%左右,其中2012年秦皇岛港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环保项目达到2.7亿元,2013年达到2.13亿元。
同时,充分利用秦皇岛市环保专项返还资金的优惠政策,认真履行环保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环保验收、财务审查等相关手续,保证环保专项资金申请和使用过程及时、顺利。
此外,秦皇岛港还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根据重点工程的实施进度,将节能减排资金按年度纳入预算管理。拓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融资渠道,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以及社会资金,扩大利用外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外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探索碳排放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等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绿色”与“智慧”齐头并进
中国经济时报:港口建设,信息先行。信息化不仅是衡量港口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更是港口未来发展走向的决定力量。在交通部公布的推进港口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港口发展基本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在此背景下,国内各大港口陆续开始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型信息技术引入到港口生产作业中,进一步挖潜增效。历次改革不落人后的秦皇岛港在智慧建设方面有什么举措?
田云山:秦皇岛港智慧港口建设旨在打造集物流作业、电子政务、金融贸易、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煤炭物流信息枢纽港”。
一是集中内部管理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内部综合管控平台,实现生产运行、经营管理、分析决策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日常运营管理、生产统计与决策分析提供依据。
二是建设生产营运集成平台,使港口生产运营由传统分散“单打独斗式”调整为统分结合,形成计划、调度、生产、收费管理与信息传递的双重闭环。
三是打造集电子业务、物流服务、煤炭交易、航运金融等服务于一体的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促进通关和运输便利化,实现电子数据的信息交换服务。
四是对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进行能力集成,搭建一个云计算中心,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同时把原来下属港口的机房升级为二级云计算中心,实现上下互动、横向互备、集成一体的云计算中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