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建,供需相契能源合作越走越近
6月29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国境内段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该仪式的举行,标志着连接中俄两国的东线能源通道全线建设启动。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国境内段开工无疑有重大意义,对保障能源安全,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都有积极作用。”中国社科院世界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徐小杰告诉记者。
徐小杰认为,中国能源发展的趋势总体向清洁方向发展,过去那种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之下的发展方式,不是非常清洁的发展方式,所以今后能源就应走向清洁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方向。
中俄能源合作提速前行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国境内段和俄罗斯境内段分别开工,意味着中俄双方互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也说明整个项目在细节性问题上得到具体推进。”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说,这也反映了我国政府对未来天然气市场的信心。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国境内段起自黑龙江省黑河市中俄边境,止于上海市,途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9省市区,拟新建管道3170千米,并行利用已建管道1800千米,配套建设地下储气库。中 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境内段“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已于去年9月1日开工建设。
目前,我国人均天然气消费量和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均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和增长速度已经引起了世界关注。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203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超过4500亿立方米,进口量超过1800亿立方米。
作为中国友好近邻的俄罗斯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石油产量和天然气产量均居世界第二,能源产品在其GDP中的比重占40%。分析显示,预计到2030年前,俄天然气年开采量将达到8800亿立方米至9400亿立方米。
记者从中石油了解到,中国境内段开工后,计划2015年12月完成1422毫米管道试验段工程,2018年完成黑河—长岭段干线和长岭—长春联络线建设并投产进气。
根据市场初步调研结果,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将向东北、环渤海和长三角区域供气,将有效缓解东北地区天然气短缺,改善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现状,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结构调整。
供需相契,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上越走越近。特别是近两年,在两国领导人亲自推动和大力支持下,中俄关系大踏步发 展,两国能源合作也在提速前行。
2014年5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中俄东线管道供气购销合同》,俄罗斯将每年向中国输送天然气380亿立方米。
相关油气合作重大协议的签署,使中俄能源合作提速前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泽认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实施,对于两国而言都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国境内段开工,是中俄能源合作的一件大事。它预示着双方签署的这笔“世纪大单”正在按照商定的路线图稳步向前推进,这个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中俄实现互利共赢。
有助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
“对中国经济而言,这有助于改变我国天然气消费格局,以及中国东北重工业转型升级,接替大庆油田、吉林油田和辽河油田的产能,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特别是东北三省老工业区将获得天然气化工原料,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随着城市天然气管道配套设施建设,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居民日常生活将用上清洁环保的天然气,未来东北的天更蓝、水更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庞昌伟表示。
随着中国城镇化加速推进,传统发 展方式带来的资源能源紧缺、环境约束加剧、碳排放增长过快等问题在城市集中体现,交通堵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病”在全国各地蔓延。
“病根”直指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天然气以其清洁、高效等优势成为优化能源结构的一剂“良药”。来自俄罗斯的进口天然气将成为满足国内天然气消费需求的有益补充。
根据初步设计,项目投产后,每年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将优先供应给环境治理迫切的京津冀、市场承受能力较高的长三角和管道沿线东北地区,满足我国能源消费增长、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需求。
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不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而且是更为清洁绿色的动力。与煤炭相比,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进口天然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46万吨、粉尘排放量84万吨,可使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中俄东线天然气的引进对提升我国东部地区清洁能源供应量,改善我国大气环境、治理城市雾霾、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