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环保法施行后第一个被约谈的城市,山东临沂的污染经央视《焦点访谈》等媒体曝光,引发全国关注。重压之下,临沂在约谈后第5天,突击对全市57家污染大户紧急停产整顿,成为全国唯一在约谈后采取停产整顿的城市。然而,历史遗留问题让这次环保风暴陷入困境。目前临沂至少有6万人失业,当地犯罪率也出现上升势头。(7月2日澎湃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加强环保治理,无疑是当前社会一个重要共识。但倘若因环保治理关闭污染企业,而出现大量失业人口,甚至影响到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发展,显然并非是大家所愿意看到的环保治理图景。就此而言,发生在临沂的环保风暴,已然存有太多的反思之处。
临沂的环保困境,有着极强的历史因素,如相当一部分被停产整顿企业,属于“先上车后买票”,至今都未通过环评。面对这一粗放发展所留存的遗产,要全盘治理显然非一日之功。但越是在这样的复杂局面中,试图以一劳永逸的方式来提升环保质量,就越显得行不通。在某种程度上,临沂的教训并非是环保法规执行过严,而恰恰是环保治理的路径依赖过于单一,割裂了环保与发展的关系。
事实上,环境治理从来就不应该被简化为简单粗暴的关停污染企业。囿于我们当前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污染的治理和环保政策的执行,只能是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步进行。从国外的治污经验来看,环保也并不只是局限于消灭污染源,而更包括调整规划、搬迁企业,通过经济政策促使企业和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来最终实现环境质量的稳步提升。
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加强环保治理,地方政府至少面临两重任务。一是对既有的违规排放企业,加大敦促整改力度,同时应该做好相应的服务,将治污纳入地方经济整体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中来考量;二是对新建工厂,严格执行环评程序,防止再度出现“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确保不增加新的污染源。
新环保法实施后,无论是环保法规要求还是执法尺度,较之以前都趋严,对地方领导的环保考核也在强化。临沂的样本其实是在提醒,在多种压力之下,也要防止一些地方官员为了片面出环保政绩,而在环保治理上作出急功近利和短视的决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