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循环利用指的是商品被利用后成为废弃物,废弃物再被利用又成为商品完成一个循环。商品第一次被利用的驱动力,对使用者来说是其使用价值,对经营者来说是其带来的利益。为方便起见把第一次进入市场的商品称为原商品,被循环利用的商品称为循环商品。
循环商品同原商品被利用的驱动力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循环商品的价格低,经加工后生产的产品价格一般也不高,甚至没有或是负价,各关联主体可从中获取的利润就不高,包括供应、加工生产、物流和平台运营商,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会高。
要提高各经营者的积极性,需提高商品的价值,传统思路有两种途径:一是改进加工生产技术,产出价值更高的产品来;二是给各经营者增加补贴,或给某经营者增加补贴并传递到其它经营者。按联网思维羊毛出在羊身上狗来买单的话,会有第三种途径。
关键是“狗”在哪?能出多少钱买单?买什么?用倒逼法思考,经营过程中能产生什么新价值是狗需要的?首先想到的是大数据,如通过统计每种消费品的外包装,可知其消费信息(包括数量、区域、时间和家庭分布等);其次是商品背后的信息,如有什么药盒说明有得什么病的人。
加工生产技术和政府补贴很难在短时间内有突破,尤其补贴还有下降的趋势(竞争所致)。要提高经营商品循环的积极性,可在大数据和商品背后做文章,包括从技术和商业模式两方面进行创新。特别是商品对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可让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给传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者提供信息,不但有利于销售商发现客户制定销售策略方案,而且利于生产商及时改进产品性能和包装及承担环境责任,同时也方便政府监管。即企业、政府和公众都是“狗”,都能买单,而且合情合理,不需要强制(承担环境责任是现行的政策)。
这种模式或设计方案,不但可以实现共赢,而且是利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要求,理应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是可行的。能否推行以及推行的速度,关键取决于模式技术和机制设计的水平,以及对商品循环潜在和背后价值的挖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