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得从一个编号223的摄影作品展《青红皂白》说起。40多幅作品无不是充满暧昧的光影,眼前这些对于身体和性近乎百无禁忌的直白呈现,尽管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在日本艺术怪咖荒木经惟镜头下的情色语境,但此刻却全然没有本应面红耳赤的感官体验,取而代之更似遇上孩童恶作剧般视觉游戏时的会心一笑。
对了,“编号223”那可是作者本人的独特署名。“十年前,小镇青年林志鹏拿起傻瓜相机对准自己和朋友的身体瞎拍乱照的时候,他也许没有想过那个后来叫做编号223的自己会因这个嗜好而改变的人生道路。”在策展人曾翰看来,之所以惹人注目和充满争议,是他不为迎合某种游戏规则,只是以摄影的方式描述自己的个体存在。
这样的艺术,往往会让“诠释”变得牵强甚至是多余的。不仅没有用蓄谋和设定的方式去创作,更是让影像始终保持一种随性和业余的特质,你可以说这叫“简陋”,但我想“赤裸裸”一词更为贴切,当艺术家剥掉了繁缛晦涩的专业外衣,也就只剩下直面生活的纯粹,试问这还需要怎样的诠释?
为此,我斗胆借题发挥,呼吁一声—艺术也要节能减排!
眼下的艺术展览体量越来越大,而且一个接着一个,几乎都要赶上烂大街的节奏了。且不说展馆建设和硬件维护的损耗,以及日益讲究的画册或图录印制、开幕前后研讨会的接待惯例的浪费,为时所趋,就连艺术家们也为了能“鹤立鸡群”而把作品越做越大。展览中,高则几米,宽则十几米、二十几米的画幅不在少数,要动用吊车、起重机等工程机械布展的装置类作品同样比比皆是,还有不少是量体定做讲究“打一枪换一个地儿”,如此铺张的目的仅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地抓住观众乃至收藏家的眼球。
确实,在一个消费疯狂的时代里,艺术家难以免俗。作为中国第四代油画大家的代表人物,刘小东创作的高人气写生系列就引起了争议,称他一方面以艺术抗拒消费,一方面又难以阻止自身成为一个消费符号。九年前的《东》和《三峡好人》,遇上了贾樟柯的刘小东,把他油画写生中的拆迁工人从画布一下搬上了荧幕,从国外的影展一路火到了国内院线。然而,在去年强势推出的“刘小东在和田”新个展上,不变的是换汤不换药的写生现场和摆拍式写生,但背后支持的强大财力和造星般的宣传攻势却让作品“抛却形式的浮华与宏大的叙事”变味了。
虽说艺术是个性的、多元的,但为了迎合某种游戏规则的“个性”和“多元”,无疑是背道而驰的。毕竟,艺术家们和大众一样时刻体会着环境变化对人类带来的种种影响,为了所谓的无形的“精神”而无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艺术价值又从何谈起?反观在编号223的展览上,轻松且别具玩味的小尺幅作品,及其还原“摄影作为人类观照自身的重要工具”的创作手法,却在看似随性中蕴含深厚的想象空间与独特思维角度。小窗口也能看大世界,在节能减排成为社会主旋律的今天,完全有理由让我们也喊出“艺术也要节能减排”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