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王若君在儿子陈沙的家里留影。
北平通往各抗日根据地秘密交通线示意图。
1942年,王若君受北方分局派遣离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回到老家北平。王若君担负的任务是在北平的中青年学生中开展工作,向根据地输送进步青年,保护革命力量。
在北平开展地下工作期间,王若君以小学代课教师的身份开展工作,通过家族亲戚,接触到大批进步青年。除了开辟秘密交通线向根据地输送新鲜血液外,王若君还发展了11名地下党员,为党在困难时期补充了力量。
从根据地赶赴北平
1942年2月8日,一辆列车的长笛声划破了寒夜中死寂的北平城。列车到站后,一名身着褐色呢大衣的女子下了车,径直走向一个黄包车旁。黄包车夫麻利地拉着这名女子,在夜色中向城里奔去。
一、二、三……第八个门,这应该就是了。王若君离开北平已经四年了,走之前家住枣林街,新家的地址还是曲里拐弯从亲戚那里打听到的。开门的是邻居大婶,听说是高淑英的女儿,言语之中带着点欣慰,“你妈妈今天又躺了一天!”
王若君听了不禁一震,赶快朝着大婶手指的方向奔去。
“妈,我回来了!”泪水顺着话语一起流淌。看着床上面黄肌瘦的妈妈和弟弟妹妹,她才明白“躺了一天”是因为家里断顿了,家里竟然已经穷到揭不开锅了。
“你是回来看看,还是准备常住?”妈妈问。
离开根据地前,刘仁找她谈话,希望她回到北平,想办法考进大学,在中青年学生中开展工作。可是,家里已经这样了,哪里还有余力上大学。即使真的去上了大学,家里的这种情况,更容易引起怀疑。“我留下来找个事情干,挣钱养家吧。”
第二天,母亲拿着她的“良民证”,去换了一张“居民证”。母亲逢人就说,“我大女儿回来了,我算有靠头喽!”言语之中,满是希望。
1942年5月,在亲戚的介绍下,王若君在地安门东街小学找到了一份临时代课的工作。有了职业,既可以为自己开展工作做掩护,还能挣钱养家。
辗转联系进步青年
由于是在小学代课,接触的都是小学生,王若君很难以他们为工作对象。可是,回到北平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工作怎么开展呢?她不停地在思索,找突破口,突然,她想到了王氏家族在北平就有很多进步青年啊!
王氏家族原是河北省易县东娄山村的大家族,当时在北平就有二三十户。抗战爆发后,家里的成年男子大都随着宋哲元的部队到国民党大后方去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女孩子占多数。她们以前常跟着哥哥姐姐们学唱抗日救亡歌曲,幼小的心灵埋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读了中学后,对日本的奴化教育和亡国奴的生活心生不满,但是又苦于没有出路,只能忍气吞声地过日子。对,就从自己的家族开始工作。
“我开始频繁地去串门。当得知22叔家的大女儿王岫爱看进步书籍后,就主动和她接触。多次交流后,我发现她是个爱国青年。”王岫成为王若君的第一个工作对象。王岫当时十七八岁,从小在堂兄王沅礼(王壮为)的影响下,偷偷阅读进步书籍,接受进步思想,满腔的爱国热情。通过王岫,王若君接触到她的一些进步同学和本家一些在读中学和大学的姐妹们。女附中的杜璇、史会和两个在女三中读书的本家妹妹王羽、王敏都是王岫介绍给王若君的。通过王羽、王敏,王若君又接触了贺磊、赵小军、梁瑜、方亭、艾山、李青、高英等,并先后把她们送到根据地。通过梁瑜,王若君接触到了甘英,这就和“海燕社”联系上了。如同靛青溶水一般,王若君的工作一下子开展起来了。
建立起秘密交通线
为将更多的进步青年送到根据地,王若君决定开辟一条秘密交通线。1942年底,王若君坐火车南下易县,再徒步40里地,通过敌人的一道道封锁,来到老家东娄山村。在本家的叔叔王霁青的引领下,王若君找到村干部,和他们谈妥了路线及转送安排:从北平送来的青年由村里护送到易县五区区委书记杨磊之那里,然后再通过区武工队转送到北方分局组织部。王若君和村干部谈好如何化妆,如何显示标记,以便到火车站接人。1943年,王羽、王敏、安子3人以回老家探亲名义,顺利到达东娄山村,并被转运至根据地。一条秘密交通线开通了。
从易县到东娄山村40里的路,伪军经常出没,如果不是王家人、不熟悉这条路的人该怎么办呢?因为在日伪手下干活,又不能经常请假,王若君不可能每次都带路。踌躇之时,王若君的母亲高淑英勇敢地站了出来。“送进步青年到根据地,相当一部分是我母亲通过这条交通线完成的。”1943年夏,高淑英开始做秘密交通线的带路人。这位坚强的母亲带着一批批进步青年开始同日伪周旋于交通线之间,向根据地输送了很多新鲜的血液。甚至有时候,她还将人直接送到根据地的交通站——周庄侯儒林那里。此外,组织上还将一些秘密宣传材料交给她带到北平,“斯大林194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讲话”就是她带到北平的。
为确保秘密交通线的安全,王若君还将妹妹高志送到易县火车站当警察,母亲也搬到易县西关居住,给转运工作提供了许多方便。
安全撤离回根据地
1944年3月,王若君完成了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学院的学业,被分配到日伪中央通讯社妇女股当外勤记者。正当王若君准备大显身手好好干一场的时候,她突然接到在伪新民会工作的本家妹妹王荃的消息:“日伪要下手了,他们的名单上有你的名字”。为了进步青年和地下党员的安全,王若君决定撤离。王若君立即回家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小包袱,安排好北平的工作,与甘英绕道固城回到了根据地。
从1942年初到1944年5月,王若君先后将53名进步青年输送到抗日根据地,有47人都参加了共产党的革命工作。联系考察这些进步青年之时,王若君还注意发展党的组织和建立工作关系,先后发展王雁、张力、甘英、王庆澜、张惕、郭毅、李健、何朔、王津礼、侯觉民和俞立等11人为地下党员,为党在困难时期补充了力量。
□知识链接
平津秘密交通线
党内秘密交通线最早在1939年建立。1938年,刘少奇同志指示,城市中的党组织在坚持秘密工作的同时,应利用各种渠道了解敌情,向根据地输送人员和物资,积聚力量,准备配合将来反攻收复失地。1939年,冀热察区党委在平西与平津之间开辟了4条交通线,通过设立秘密交通站点,挑选培养熟悉沿途情况、机智勇敢的交通员,依靠当地群众,巧妙地护送人员、情报和物资。秘密交通线的开辟,如同一条条血脉,打通了敌人严密封锁和监控下的北平城与根据地的联系,保护了革命力量,保证了党在北平的革命工作的开展和最终的胜利。
■人物小传
王若君,1918年3月13日出生于河北易县东娄山村。1935年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8年,进入冀中根据地参加抗日。1942年,受北方分局派遣,只身潜入北平开展地下工作。1944年,王若君返回晋察冀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多个政府部门和企业任职。1978年调任中国有色金属设计研究院任副院长。1983年离休。现跟子女们一起居住。
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