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节能网

湖北省到2020年农业节水行动方案

   2015-06-26 新华网2610
核心提示:虽然我省素称“千湖之省”,但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1731立方米,居全国第17位,只占全国人均占有量的73%,接近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决定了农业的命脉,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着盲目用水、过量用水等问题,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成本增加,亟需增强节水意识,完善基础设施,改进灌排和耕种方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不合理投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方案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决定了农业的命脉,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着盲目用水、过量用水等问题,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成本增加,亟需增强节水意识,完善基础设施,改进灌排和耕种方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不合理投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方案。

1      现状与形势

虽然我省素称“千湖之省”,但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1731立方米,居全国第17位,只占全国人均占有量的73%,接近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据2014年水利公报显示,全省农业灌溉用水量为152.96亿立方米,占社会总用水量52.4%。湖北是旱灾多发省份之一,年降雨时空分布不匀,季节性干旱频繁,目前农业水利用效率不到50%,低于全国53%的平均水平,居第20位。根据多年的统计资料,我省平均每年因旱受灾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10%以上,并呈干旱面积扩大、频率增高、程度加深的趋势。其成因主要是降雨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匀、生态保水能力下降、农业种植与布局不尽合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用水资源总量与需求量矛盾将更加突出。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用水计量,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国家已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每年对地方政府进行考核。形势倒逼农业节水,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已迫在眉睫。

2      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节水农业坚持以建设“两型”农业,保障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目标,以节约用水和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田间节水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优化节水技术为支撑,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紧紧围绕优势作物和主导产业,逐步建立促进水资源科学利用的节水农业政策支持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融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于一体。

在推进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要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争取多方投资,强化农田节水基础设施建设;与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的节水农业新格局,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与培育和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主导产业相结合,率先在高产创建示范片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应用农田节水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推广;与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相结合,抓大促小,以点带面,示范带动节水农业技术应用。

(二)基本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针对各地主导产业与水资源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注重传统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推广的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投资省、操作简、见效快、效益高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二是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根据其自身发展条件、优势产业和技术需求,突出各区节水农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优化节水农业技术与模式,最大限度降低土壤、气候和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促进各区重点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是统筹兼顾,加强协作。加强部门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统筹应用工程和农艺技术,充分发挥节水农业工程和技术措施的增产优势,挖掘农用水和耕地资源的增产潜力,共同打造旱涝保收、节水节肥、生态高效的现代节水农业样板,促进节水农业发展。

四是政府推动,民众参与。建立政府主导推动、民众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加大财政对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示范推广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业用水资源短缺和农业生态安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发展现代节水农业的认识,调动社会力量。

3      目标与任务

到2020年,全省农业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节水型转变,农田用水从高耗低效型向节水高效型转变,达到每亩少用一方水,控制农作物用水总量。具体任务是: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省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000万亩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50万亩以上(其中,增加管道输水灌溉面积50万亩,增加喷灌滴灌设施和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25万亩);改造维修堰塘面积200万亩(水面)以上,新增集雨池窖10万个以上;新增坡改梯面积30万亩以上。

二是全面开展节水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全省单项节水技术覆盖率由当前的35%提高到70%左右。形成主要农作物节水栽培技术体系和模式。

三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各地水资源状况,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布局,发展和应用适水种植技术。四级提水灌溉区域因地制宜调减水田面积,增加玉米、红薯、豆类等耐旱作物100万亩以上。

四是明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农业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灌区农田灌溉水利用率平均提高3.5个百分点,达到53%以上,旱作区自然降水利用率平均提高10个百分点,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从当前平均的0.75kg/m3提高到0.8 kg/m3。

4      技术措施与区域重点

(一)技术措施。

具体来讲,就是“提、改、保、调”。

一是提,即是提高农田灌溉基础设施水平。利用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国家和地方项目,不断完善农田排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田排灌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是改,即是改进耕作和排灌方式。山区丘陵地区实行坡改梯工程、坡地沟垄耕作和生物篱等高种植技术。各地对于一些排灌条件差、水源没有保证的水田,将其改种旱地作物,从源头上解决其干旱问题;对于一些水资源缺乏、易干旱的耕地,改旱粮作物为果树、林特、中药材等耐旱作物,减轻其旱情;改旱作物漫灌为沟灌、小畦灌;改进旱作物品种选育,发挥抗旱作物自身具有的根系发达、叶片窄狭、表皮厚、气孔小、呼吸强度及蒸腾作用弱的特点和能较好地适应缺水环境的优势,增强其耐旱能力;在特产经济作物园和蔬菜地采用喷灌、滴灌和渗灌技术,实行水肥一体化;水田改大灌大排为浅湿灌溉,改地表排水为暗沟过滤排水。

三是保,即是保水保墒。旱作区采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膜覆盖、深耕深松和土壤培肥技术,增强土壤保墒、蓄水能力。

四是调,即是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进植物根系发育,有利于对水分的吸收,达到 “以肥调水”。

(二)区域重点。

鄂西北秦巴山区:实施坡改梯、坡地沟种等措施,综合改良治理坡耕地,建设当家地。修建堰塘等小型水利设施,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实施水田改旱地,旱粮作物改为特产作物。旱地推广地膜、秸秆覆盖保墒耕作模式,水田推广地膜覆盖、浅湿灌溉和暗沟过滤排水模式。经济特产作物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

鄂西南武陵山区:实施聚土垄作、生物固埂、等高种植等综合治理工程,增强坡耕地保水保土能力。修建蓄水池,推广集雨补灌技术,发展雨养农业。实施旱作物改为特产作物,推广应用抗旱节水作物良种,提高作物自身抗旱能力。推广地膜、秸秆覆盖保墒耕作和测土施肥技术。经济特产作物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

鄂东大别山区:实施坡改梯、土地平整及田间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综合改良治理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保墒能力。推广应用抗旱作物品种和测土施肥技术,增强作物抗旱能力。经济特产作物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

鄂东南幕阜山区:围绕土壤改良开发,实施聚土垄作、等高种植、生物固埂、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增强土壤保水保土能力。推广应用抗旱节水作物良种和测土配肥技术,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经济特产作物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

鄂中大洪山丘陵山区:实施田间基础设施,提高灌溉保障能力。采取机械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壤保墒能力。推广应用抗旱节水作物良种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经济特产作物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

鄂北岗地地区: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打机井以解决水利死角的灌溉用水。旱地示范应用管道灌溉、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水田实施浅湿灌溉。因地制宜实施水田改旱地,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推广应用抗旱节水作物良种、地膜或秸秆覆盖保墒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

平原和蔬菜种植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管道灌溉,推广滴灌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

5      工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目前,各级正在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力度,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加强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田间水利工程配套,大力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增强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农业部门“运用工程设施、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发展节水农业”的职能作用,健全机构,充实力量,创造条件,提高服务手段水平。建立健全墒情监测体系,及时提供预测预报和抗旱减灾技术指导服务。要加大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技术服务水平。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走村入户,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提高节水农业技术普及水平。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营造社会氛围。要围绕重要农时季节、生产环节,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努力提高宣传效果。要采取现场会、培训班、电视讲座等形式,形成上下互动、立体式宣传态势,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节水农业工作的氛围。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推荐图文
推荐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