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因水而兴,因水而名。从大禹治水,到东汉马臻筑湖,从西晋贺循开凿运河,到明代汤绍恩修建三江闸……水,维系着城池的兴衰,关乎着百姓的安危!
老绍兴有“三缸”:酒缸、酱缸和染缸。过去,染缸所代表的纺织印染产业为绍兴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面对日益严峻的环保问题和越来越严苛的排放标准,印染这个与许多绍兴人工作生活休戚相关的产业,走到了十字路口。
近日,相关媒体走访印染总产能约占全国1/3的绍兴市柯桥区了解到,按照该区的印染产业集聚规划,所有印染企业须在5年内搬入滨海工业园区。但是,面对行业低迷、减排任务、上游染化料成本上升等重重压力,以中小企业为主、小而散的柯桥印染企业中,有多少能够撑过严冬,经受住转型升级的考验?
位于绍兴柯桥区的安昌小镇,离杭州仅40公里。这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绍兴有名的印染重镇,印染企业的污染一度困扰着当地居民的生活。
纺织印染一直是柯桥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当地印染总产能约占全国的1/3。不过,作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纺织印染COD(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污量均占柯桥区的95%以上。目前,柯桥区有167家企业被列入浙江省“两高”名单,其中90%以上来自化纤印染行业,如何攻坚印染环保难题已成为当地纺织行业发展的一道门槛。
环境的烦恼
事实上,绍兴的“染缸”转型,搞了好些年了。为什么要转?主要是环境压力。
当地一位领导曾坦言,绍兴因为“染缸”出名,也因为“染缸”烦恼,直至近些年这烦恼还一直持续。印染是吃水大户,“染缸”终归要靠水,对河流的污染也重。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2010年前后,仅绍兴县(现为柯桥区)每年老百姓关于黑臭河的信访、投诉有两三百件;政府因水质污染每年给养殖户的赔偿,高达一两千万元……
事情早就开始干了。早在1996年,当时的绍兴县就建成了全长140公里的集中治污管网,“穿越11个城镇50个村庄、横跨大小河道45条”,在当时可是大动作。不仅如此,当地还按照股份制原则成立“绍兴县给排水管理处”,定向出让排污权和环境容量资源使用权,这种治污经验后来向全浙江省推广。
如今说来是笑谈。一位负责人透露,十多年前,排污权基本都是免费送的,好些印染企业都不当回事,还有不要的。可如今排污权成了抢手货,想买都买不到,或者买不起了,后悔的人多了!去年底绍兴越城区首笔排污权指标拍卖,竞争激烈,每日175吨废水排污权最终卖了412万元,相当于若要每日排1吨废水需2.35万元,即便有了排污权,企业每5年还需缴纳一笔排污权有偿使用费。
这些年对“染缸”而言,环境“成本”高了,全社会对排污的容忍度低了很多。
相比以前“河是大家的”,如今河流稍变了色,空中飘来臭味,就有人举报。当地一位环保站工作人员介绍,有时候倒也不是印染企业故意“偷拍”,电话打给老板,那边急得一头汗,迭声说“我马上来查”——原本的名乡镇企业,如今都成了老旧厂房,印染需要很多管道,通水的,通蒸汽的,排污水的,以前用煤,后来改用天然气的……因为多次技术改造,老厂房里常常是这拉一根、那扯一根,有时候因为管路老化,一时还真不知道哪里漏了。
傅见林做印染20多年,这些年“半主动半被动”地一直在“提升”,从原来自家烧锅炉到集中供热,污水从直排到加转预处理设备、回收再利用,有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因为环保问题被投诉。
重构产业 推动转型升级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
治水之难,难在追根溯源,因为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为了对得起绍兴全市大大小小的数百个湖泊以及近7000条、总长达1万多公里的大小河流,绍兴找到了自己的破解之法——“重构绍兴产业”。
“重构绍兴产业”战略,就是针对绍兴纺织、印染、化工、制革占绝对主体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合力治水、强力治污的手段,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新兴产业的升级。“五水共治”战役打响后,绍兴又陆续推出了“排污许可”、“排污权拍卖”等一系列新政,以市场经济的手段,再逼企业转型升级。
对于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企业,则不断加大整治力度。特别是对全市印染、制革、化工、造纸四大重污染行业,或搬、或关、或原地整治,做到“一个都不能漏”。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25家制革企业和27家造纸企业完成整治,426家印染企业已完成整治356家,193家化工企业已完成整治184家。全市520个清下水口全部封堵……
当然,重构产业,也非推倒重来。除了对产业进行整治、提级,给污染物找“出路”,同样不可或缺。
2014年,绍兴市敲定了102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产业发展项目,总投资分别为1751亿元和1510.4亿元,简称“双百双千”工程。截至目前,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已完成投资258.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8.8%。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已完成投资280.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1.8%。其中,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工程完成投资79.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完成投资101.9亿元,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完成投资44.2亿元,水城旅游开发工程完成投资54.4亿元。
两全其美破解多个环境难题
既要完成节能减排,又要确保工业增长——经济、环境发展如何两全其美?
既要靠山吃山,又要护山养山——人民如何致富?
既要GDP,又不唯GDP——政绩指挥棒怎么舞?
……
绍兴环保发展新思路在一个个创新举措中破题、落实。
在浙江全省率先开展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资源配置工作。按照排序结果,把企业分成若干档,开展动态差别化管理。比如,越城区按评价办法将企业分为重点支持类、提档升级类、鼓励兼并类、腾笼换鸟类和关停淘汰类等五个类别。在全市,每逢电力紧张时期,排序最后的部分企业关停用电;在袍江新区,对排名靠后,且不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不予返还;另在用能总量指标、排污削减指标等方面,落后企业也将面临更紧的节能环保约束。
印染废水分质提标和集中预处理。绍兴市环保局率先独创性提出纺织染整工业污水分质提标和印染废水集中预处理模式,被环境保护部列为集聚区执行纺织印染行业废水排放新标准的全国唯一试点。该项目2014年全面启动建设,预计到今年底可以投入运行。
环境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对环境污染源实施统一管理,通过建立在“排污许可证”基础上的“一证式”管理制度,把企业排污信息统一到“排污许可证”基本框架内,结合已普遍推行的电子阀刷卡排污系统,做到动态监控、实时关阀,对企业排污行为全流程掌控和管理。
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去年8月,绍兴市环保局成为全国第九个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试点单位,并创设了“1+3+X”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模式。已成功开展4个真实案例的鉴定评估,共追缴环境损害赔偿金1767万元。
环境管理触角向基层延伸。绍兴嵊州市从环境体制改革入手,探索建立了一支隶属于乡镇的基层环保监管队伍及管理模式。全市22个乡镇均设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所,基层环保力量发挥了其特有的优势,逐渐成为环境管理的中坚力量。此项工作还将在全市进行推广。
围绕“重建绍兴水城、重构绍兴产业”两重战略和“建设美丽绍兴、创造美好生活”两美绍兴建设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平衡发展,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绍兴——绍兴环保人以改革创新的胆气、上下求索的智慧、滴水穿石的精神,或者创造了可贵的经验,或者正在探索而行。绍兴环保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清晰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