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市生态办、城管委、林水局联合组成的“河长”制办公室和FM89杭州之声共同开展“问河长,河道情况知多少?”活动,深入城区42条河道了解水质整治和改善情况。这是杭州治污水向纵深推进的诸多举措之一。
杭州是一座水城,清清的河水,是百姓绿色生活的象征。去年他们在“五水共治”的治污水工作中,在全市乡镇级及以上河道建立了“河长制”, 以“河长制”为重要机制保障,形成水环境治理合力,逐步建立“一河一长、属地为主、分片包干”的管理和全民监督网络。同时,面向社会招募56位“民间河长”,还设置了“河道警长”。聘请农民督查员和技术专家组成督查组,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加强政策配套、资金保障、技术指导和绩效管理。经过一年的努力,2014年杭州市完成治理黑臭河道193条,其中主城区47条黑臭河也全部“摘帽”。
杭州今年列入整治的黑臭河有84条。剩下的也是最难“啃”的骨头,尤其要跨区域的黑臭河整治工作是一个难点。要做到污水“零排放”,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然而,实施污水“零直排”即污水全部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到河道,是个理想又现实的好方式。这样既可消灭黑臭河,又有利于长效管理。因此,他们把污水“零直排”作为2015年全市尤其是城区河道治污中的“重头戏”。杭州市生态办作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部门,从今年初开始就有关污水“零直排”工作,调研、检查了全市所有城区。各城区也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立即行动起来。
下城区属于市中心,有长长短短河道30条,大部分属于上塘河水系。这些河道中,有不少农居直排口以及使用中“二次污染”产生的新增排放口,对水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做好污水“零直排”工作,他们开展了排污口大排查工作,通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共查出晴天排污口314处,涉及23条河道。主要集中在该城区的北部区域,包括上塘河、东新河、红西河等主要河道。其中红西河总长3300米,这次河道沿线排查出有36个晴天排污口,是排污口比较多的一条河道。这些排污口污水来源主要是沿线珠埠里、长木新村等农居点的生活污水。2008年,红西河整治时,沿线曾经做了20多个污水截留井,把污水引入德胜路的污水管网。但是由于后续使用中截流井被垃圾堵塞,污水溢流,产生了二次污染。针对这一情况,他们随即对这些截流井做梳理,把这些井连接起来,做成一个养护通道,疏通堵塞的截流井,防止排污口再次排污。据悉,下城区“零直排”分三批工程实施,目前第一、第二批正在进行中,第三批工程已经完成了梳理工作。这三批工程都将于2015年底前完工,届时将实现辖区内河道晴天“零直排”。
针对刚落下来的雨水溶解了汽车尾气、工厂废气,而且还有污泥、油脂等污染,拱墅区建起了“初期雨水处理系统”。由截流井、截污挂篮装置、调节沉淀池、复合湿地系统、地埋一体机、灌溉系统等部分组成,让污水层层过滤后再流入河道。上城区有很多老小区,居民们习惯把洗衣机安装在阳台上,因此他们把分流阳台雨水、污水作为重点工作。通过加装塑料箱子,加装雨水、污水管和根据水位可浮动的小球,让阳台雨水、污水进行分流。这两项措施,基本上都达到污水“零直排”。
完成每一条黑臭河治理都不容易,要防止反弹,守住这份成果更不容易。为巩固黑臭河治理成果,2015年3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对去年完成整治的193条黑臭河道展开“回头看”专项督查行动。主要检查内容包括:河道水体有无异味,颜色有无发黑;河道沿岸有无污水直排口;水质采样分析;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和保洁机制,河长检查和履职记录等方面。
2015年4月,杭州市人大开展了“人大代表监督已治理的河”主题活动。要求各级人大突出重点,落实责任,把193条已治理的河流作为监督重点,并及时根据干部调任情况调整相关责任人。他们还监管并举,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污水截流、日常巡查、责任追究、快速反应等长效管理机制。杭州市政协发出倡议,要求全市各级政协委员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带头爱水护水,做到每天关注身边的河流。同时,对媒体曝光的水污染事件,进行真相调查。2015年5月份起,江干区除了聘请“民间河长”监督外,还聘请了18位民间环境观察员,每月一次到自己“管辖”的黑臭河道,抽检河水的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等到年底发布民间环境观察员的河道治理报告。
杭州市还开展“二次验收”活动,即对去年完成整治的193条黑臭河道,按照《浙江省垃圾河、黑臭河清理验收标准》和《浙江省垃圾河、黑臭河验收管理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二次验收”。 二次验收中,如果发现黑臭河反弹,将问责河长等相关人员。
河道污水治理,是个长效、持久的过程。河道摘掉黑臭帽,并不意味着马上就消除劣Ⅴ类水体,摘帽只是水质治理中最基本的一步。杭州市还将要通过截污纳管、生态修复、日常保洁、引配水工程等一系列水质改善长效措施,让小河清清大河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