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4月2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四川遂宁就是全国首批16个试点城市之一。
深阅读
5月28日上午,遂宁市住建局、水务局、财政局及各城区负责人坐到一起,确定海绵城市的最终方案。会议从上午开到下午,参会人员热情不减。根据此前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的要求,遂宁要在29日中午之前上交最终方案。“我希望方案充分考虑降雨集中、城区不断扩张的实际,管线渠道要留足未来空间。”说到激动处,遂宁市船山区观音湖管委会副主任周军站了起来,手里挥舞着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初稿。此时已是下午两点,会议开了整整四个小时。
为何探
雨季“看海”旱季“喊渴”,城市水资源匮乏
遂宁市水务局供排水科科长冯林介绍,近年来,遂宁陷入了“一面喊渴,一面却饱受内涝之苦”的怪圈:当地多年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400立方米,这一数据常年位居全省倒数第一,属典型的水资源匮乏城市。冬春季,主城区只能靠洒水车来解决绿化用水;降雨量超过六成集中于夏季,暴雨之后就是“城市良心”下水管道的不堪重负。
遂宁市城市防洪办主任李贤军回忆,近两年,夏季主城区都出现严重内涝。尤其是2013年的“6-30”强降雨,导致以船山区为主的老城区出现45个内涝点,部分地区积水深度超过80厘米,城市交通一度瘫痪。
李贤军说,为了解决城市排水能力的不足,没少想办法。管渠越修越长,管子越来越粗,内涝却减轻有限。截至2014年底,主城区已经分布长约312公里的管渠;四座大型排涝站设计能力可达280立方米/秒,其指标超过都江堰灌区大春引水的一半。无论从哪个角度考量,遂宁的城市排涝能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居上游。
反映区域水土保持能力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等指标上,遂宁的数据同样不低。截至去年,遂宁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但这些绿地非但没能起到滞留雨水的作用,还为城市管理增添了负担。
具体来说,就是旱季的用水难。遂宁市水务局统计,主城区每年绿化等生态用水量超过100万立方米。这对于缺水严重的遂宁而言,是巨大的生态包袱。更何况,伴随着生态压力的还有一笔清晰的经济账:按照遂宁市主城区水价,每年绿化用水水费就超过230万元,外加洒水车、工人等费用,总计超过六百万元。而如果加上冲洗厕所、洗车等其他用水,旱季的遂宁,供水压力巨大。无奈之下,当地规划修建了城市应急水源地——黑龙凼水库。
怎么探
城市雨水处理理念,从“快速排除”向“慢排缓释”变化
年年建设年年涝,绿化灌溉成本居高不下。为何会这样?又该如何改变?
住建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副研究员李玮认为,传统的城市雨水处理,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目的。城市建设过于强调路面硬化和建筑物密度,将各功能区的职能单一化,人为切断城市与自然的联系。地表很容易出现“皮肤坏死”,绿地“城市之肺”无法通畅呼吸,湿地河流等“肾脏”无法通畅运转。其直接结果就是,土壤成为城市稀有资源,绿地蓄水能力差,硬化路面渗水性差。一旦遇到暴雨、洪涝、干旱、热浪,看似坚硬的城市就变得很脆弱。
而海绵城市则完全相反。在设计理念上主要通过下沉绿地等途径,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借助自然力量排水。逐步恢复城市生态系统,让水循环更加接近自然状态。以雨水下渗为例,李玮说,像遂宁这样的南方地区,考虑到土质、降雨分布等因素,一般而言,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渗入地下,其余可汇入江河。
“这跟城市大小、地形地势、气候无关,重要的是处理的思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分院项目经理唐川东持同样的观点,最终目标是将对雨水利用的单一途径转向多途径,在排水之外,还充分利用植被吸收、河湖湿地蓄水、马路和土壤渗水、水池收集等方式分流雨水。被蓄积的雨水可以再次利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用水难。
如何探
以改造和升级为主,在城市地下铺块大“海绵”
该如何扩充“海绵体”?
5月28日的会上,遂宁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长唐静一再强调,海绵城市主要不是“建”来的,而是以“改”和“升级”达到的,基本无大型工程。
在最终上报的方案上,315个规划项目中,建设项目只有43项,分为建筑与小区改造、城市道路改造、城市绿地与广场改造、城市水系整治四个大类,工程分为三期,在2017年底之前建设完毕。“全在细节里头。”唐静说,海绵城市主要的实现途径是对已有的道路、绿地、广场、建筑、管渠进行升级改造。最终的目标是,主城区年径流量的75%将被控制,每年有25.7毫米的降雨量被就地蓄积,每年可累计收集雨水约10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容量。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遂宁要对主城区(含船山区、河东新区)面积约15.7平方公里区域的建筑物、路面等进行改造,设置集雨设施。在此基础上,配套修建蓄水池45个,并在城区周边建设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城市湿地公园。
除了蓄水,技术难度最为复杂、也最为重要的是,恢复雨水的下渗。
第一招是绿地下沉、设置植草沟。不少城市的绿地被设计成了“花坛”,其高度超出路面几十厘米。降雨时,植被尚未来得及吸收,雨水就已流向路面;天晴时,由于地势较高,为先干旱的区域。这样,城市空有绿化覆盖率,却无法发挥调蓄作用。植草沟,是在硬化的道路中间留出一条缝隙,高度低于路面,其间种上植被,路面的雨水可以就近排入沟内,然后下渗。
第二招是推广使用透水建材,增加硬化道路、小区等渗水能力。以传统的人行道为例,其表面多为花岗石、沥青等防水性能较强的建材,下面是一层隔水能力更强的混凝土;改造之后,地表铺设渗水砖,下面的垫层改为碎石、砂礓、废弃建材等。
海绵城市不仅对雨水有量的控制,在质上也有所体现。根据此前三部委下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以雨污分流等方式,使试点城市地表水达到四类以上,初期雨水径流污染也要有效控制。
未来之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海绵城市效果究竟如何,尚有待验证。不过,李玮提醒,不能把城市防洪排涝、绿化用水等责任全压在海绵城市之上,“如果是这样,那是对海绵城市的误读”。“巴黎算得上海绵城市了吧,但是下水道建设持续了几百年,目前还在根据城市规划调整进行改扩建。”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持同样态度:海绵城市只是改变城市水循环的形态,并在此过程中兼具了减轻内涝、提供灌溉用水等作用。对于城市防洪排涝、生态用水等,仍主要是以工程方式来解决。
在体验建设成果之前,尚有一道难题摆在面前:建设资金从哪来?
5月28日下午,遂宁主城区以南十公里的龙凤古镇张飞梁村,城南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正在全力运转。遂宁市水务局副局长李光发介绍,两座水厂的日处理能力已经超过12万立方米,能够让主城区80%以上的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不过,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厂长鞠海清却说,现有的处理能力已经快要跟不上日益长大的城市,“三期项目(三厂)已经规划论证了很久,但是因为缺钱,暂时还没有上马。”
即便没有大拆大建,315个项目累计投资额度也达到了35.27亿元,考虑到后期管护维修资金,用钱之处实在太多。
5月28日,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传来消息:海绵城市的投资额度约为1亿-1.5亿元/平方公里,而且建设过程中必须确保资金不断档。
遂宁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此前三部委联合下发的文件,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创新融资模式和管理方式。因此,当地将会对315个项目中可能产生盈利的逐一筛选,采取PPP等新型建管模式,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从而减轻财政压力,“甚至考虑将其中一些公益项目和可能盈利项目一起打包,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不过,前述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收集到的情况来看,涉及道路、绿地、广场等改造,多属于公益项目,基本不可能产生盈利。因此,要想减轻财政压力,还需要“多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