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真的变了,特别是对于传统制造型企业而言,由科技和互联网技术引发的一系列蝶变效应愈发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典型的现象是,真正对一家企业构成威胁的对手往往并非来自行业内部,而是来自行业之外的“搅局者”。
前华为高管李一男不久前对外高调宣布将在电动车领域创业,并出任牛电科技CEO。在此之前,头顶“技术天才”光环的李一男曾在华为、百度等技术部门担任要职,2011年开始进入创投领域,到2015年4月突然宣布进入电动车行业,前后身份的巨大转变,使得李一男的此次创业带有鲜明的“搅局者”色彩。
搅局者李一男手里攥的什么牌?
6月1日,牛电科技首款电动车“小牛电动”即将揭开神秘面纱,发布会之前的媒体沟通会上,有记者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牛电会不会向小米学习搞饥饿营销,并以低价模式迅速占领市场?”李一男回答说,“工业产品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我们不会搞饥饿营销。”
雷军所引领的小米公司,在国内而言,几乎已经成为所有行业“搅局者”的榜样。小米的成功一多半要归功于其营销模式。此前媒体舆论认为牛电或许会成为电动车行业的“小米”,李一男的这番回答起码从营销模式上对舆论做了回应,至于会不会以贴近成本的方式定价,李一男没有透露,只用了四个字“物超所值”。
不过,从销售渠道上看牛电将全部采用电商销售的方式,消费者在网上下单,配送员直接送货上门,这对电动车行业而言绝对是个史无前例的尝试。目前市场上的电动车重量普遍在80公斤左右,仅电池就重达30公斤甚至40公斤,这对物流配送方面是个很大的障碍。所以传统商家多采用门店方式,先将车身发到门店,再由门店装上电池,然后再通过门店送到用户手中。从购物体验上讲,这是个很“重”的过程。
牛电之所以能够做到送货上门“拆箱即用”,李一男没有明确表示原因,但可想而知一定是因为小牛电动在重量上做了减法。而之所以能够减轻重量的原因,除了可能出在机身选料上,最重要的原因则在于牛电采用的是更为轻便的“锂电池”。牛电对电动车行业技术创新和销售模式上的颠覆,或许将引发一场“革命”。
锂电能否革了电动车行业的命?
1992年,索尼发明锂离子电池,到今天已经有23年的历史。如今锂电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上,但在行驶工具上却始终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电动两轮车的概念是18年前出现的,几乎与内燃机发明的时间一致。但过去100年时间里在两轮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却是摩托车。
汽车领域也是如此,过去一直由内燃机占据主导,而不是电动驱动,真正的电动汽车是过去三五年才出现在商用领域,其中主要原因便在于电池技术。从去年开始,特斯拉几乎在一夜之间在全球范围刮起电动汽车旋风,其推出的电动汽车目前每次充电能够行驶到320公里以上,在充电速度上也有了较大突破。而特斯拉所采用的电池就是锂电池,它的成功同时也标志着锂电池技术开始走向成熟。
几个月前,业界曾多次传出消息称小米将会涉足电动车领域,不过最终被雷军出面否认,而以视频网站起家的乐视也在去年底正式宣布进军电动汽车领域,可以预见随着电池技术愈发成熟,电动车将成为未来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相比电动汽车,电动两轮车的市场保有量已经非常巨大,去年国内电动车的销售量是3500万台,且仍然呈现增长态势。这个数字难免让人心动。
锂电池技术的成熟,有望让电动两轮车行业迎来一次革命性的改变。这个”搅局者“即便不是李一男,也会出现另一个“李一男”。“目前电动车市场85%以上的产品采用铅酸电池,部分产品采用轻便型的软包装锂电池。”李一男认为,这一现状为自己提供了革了电动车行业命的机会。他希望在充电、续航、品质上为电动车带来一次突破性的发展。
锂电池技术改善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电动车的整体重量,一个是电池充电和续航的整体性能。不妨试想一下,当我们不用拎着重达40公斤的电池为其寻找电源时,不再担心车子在半路没电时,或许我们会感谢科技的力量。
革命者的理想主义情结
在明势资本创始人黄明明看来,李一男心里可能憋着一股劲儿,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爆发点。黄明明既是牛电的投资人也是李一男的圈内好友,前不久GGV、IDG、红杉资本也选择了牛电,目前项目总融资已达5000万美金,不过选择创业这条路,更多的意味着要放弃从前的风光和舒适生活。
负责小牛电动整体设计的胡依林,在加入牛电之前曾任职于微软和一家德国公司FrogDesign,也曾接受过很多国外顶级媒体的采访,包括《纽约时报》《GQ》等。胡依林从15岁起就是一个摩托车发烧友,自己攒钱买过十几台摩托车,作为一个设计师,从没停止过设计一台车这个念头。2009年胡依林尝试开发一台电动车,最后卖给一家公司,到今天差不多卖了200多万辆。
结识李一男之后听其讲了做电动车的想法,胡依林认为自己找到了生命中想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而李一男也憋着一股劲儿要做件自己想做的事。两个人多少都有些理想主义情节,先有一个梦想,然后努力去实现它。于是胡依林放弃所有东西,与李一男一起骑行2400公里,从上海到了北京。这个颇具仪式感的开始,让这次创业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
但理想照进现实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最开始牛电并不打算自己建工厂,而是学手机厂商找代工厂,花了半年多时间去找各种大大小小的摩托车长和电动车厂,但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原因在于整个电动车产业虽然很大,但行业前五名自己做品牌,并没有形成一个外包的产业规模,五名之外的工厂又存在能力不足等问题。于是,几个创始人咬咬牙自己在常州一个湖边上建了一个工厂。
这下,原来担心的代工厂模式可能产生的产能不足等问题就不存在了。电动车产业零部件比较多,供应商多达三四百家,自建工厂的好处在于,能够对供应链做到完全把控,最大限度保证产品品质以及产能。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如此规模的前期投入没有一点狠心和决心是做不出来的。工厂确定下来之后,李一男在微博上发了两张照片,由此还引发了一个小插曲,一个用户仅凭这两张照片在谷歌地图上找到了工厂的位置。
这个小插曲让李一男的团队很兴奋,因为突然觉得原来有这么多人在真正关心我们。媒体沟通会上,团队有些动情地表示:“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