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苏州高新区分期逐步搭建了数字环保信息化平台。通过数字环保一期、二期、三期的建设,目前,高新区环保局已经建设了环境数据中心、环境业务协同管理系统、移动办公系统、环保一张图、公众服务系统等应用系统,实现了环保业务的全程数字化、流程化、在线化,并且在国家相关环境信息化标准的指导下,将环境信息化进行了协同一体化建设,有效地提升了环保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
如今,环境保护管理模式正从污染控制为目标开始向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转变。实现信息化对环保业务的支撑,使信息化成为环保工作的基础保障,要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可靠的基础设施、稳定的应用维护,还要依靠信息的开放、共享、集成,使环保决策有支撑、环境执法有依据,推进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的转变。
本文结合苏州高新区在环境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的发展路径。
环境数据中心是支撑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应用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迫切需求,苏州高新区将通过环境数据中心的持续改进与完善,全面整合区域的环境业务和空间数据,建立起集感知、监测、管理于一体的数据中心和海量空间数据库,并在不断集成更新的环境数据基础上,应用模型模拟、多维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环保数据的大数据应用。
目前,区域内国控、省控、区控重点污染源的基本信息都已比较健全并录入,但是很多一般污染源还没有进入到系统,企业信息的审核工作也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因此,在2015年,要进一步做好环境数据中心的完善、提升,扩大区内排污工业企业的信息量,使环境数据中心真正成为社会和环境管理部门信息交互的重要支撑平台。
环境信息共享是必然
近几年,苏州高新区数字环保着重在环保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协同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然而,环保信息相关数据不仅要实现对内共享,更要实现跨部门的共享,通过互通有益于双方的需求。环境信息化就要逐步实现跨行业、跨地域、跨部门的信息联动与资源共享,提升各部门的业务协同、数据共享、信息交换和数据综合利用能力,形成环境监管合力,实现环境数据智能推送与共享。
污染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污染源从产生到许可、日常管理再到注销的全过程动态监管。苏州高新区已经初步实现了将污染源从建设项目审批、排污申报,到排污收费、环境统计、监督性监测、日常监察、执法处罚,应急管理、污染物总量减排等进行串联管理。
下一步将开展跨部门的信息共享,通过与工商部门共享企业处罚和环评信息、企业法人信息,与水利部门共享水文、河道、水源地等信息、与农业部门共享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信息等,将各部门和各系统联动起来,推进“智慧环保”的建设,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太湖水污染防治的协同合力。
公众参与是延伸
新《环保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环保数据的共享性、互通性和开放性是环保系统和社会共同的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具有上网功能移动终端(智能手机、PAD)普及率的提高,改变了环境信息公开运作方式,促进了政府信息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这就要求政府在政务微信、政务微门户、政务APP等方面提供更多渠道服务。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服务性,提升公众参与度,今年,苏州高新区将尝试开发环保微信公众平台、环境监察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微信公众平台等,将环境保护工作推向公众,吸引公众参与,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升级是关键
在已建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基础上,苏州高新区今年还将进一步完善全方位企业废气排放监控网络,通过在企业安装工况监控设备以及在污染排污集中区域装上“电子鼻”,从企业内部、外部全方位构建企业废气排放的监控网络,从源头把控企业的排污行为。
2015年高新区环保局将继续完成20台套工况在线监控设备的安装,进一步扩大工况监控覆盖面,对企业进行现场核实,真正做到提前预警,源头治理,促进环保部门的执法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
今年还将在沿太湖地区的西部生态城新建空气自动监测站和噪声自动监测站,开展区域内辐射环境本底调查和区域的土壤调查等工作,不断增强区域的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的监测预警能力。
移动互联智能是趋势
移动互联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环境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苏州高新区在环保信息化的深化建设过程将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扩展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范围,将传统局限于环境监察的移动执法应用扩展至更多环保移动互联应用范围,将面向公众的网上办事扩展至移动终端应用,将面向内部的行政审批、监察、监测等事项扩展至移动终端应用,最终实现环保事项的3A(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情)办理。
智慧环保就是互联网技术与环境信息化相结合,是“数字环保”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提供的好机遇,在“互联网+”的思维下研究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加快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