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入大湾镇,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队长阳家茂就指着沿河的空地对记者说:“以前,这些地方全部堆着煤矸石、煤泥,雨天全是泥,晴天全是灰,河里淌的不是河水,而是黑泥水。现在水清了,景色也好了。”
煤炭“黑色经济”曾富裕了钟山,也染黑了河水
阳家茂说的这条河便是三岔河,发源于贵州高原西部乌蒙山东麓的威宁县,属乌江流域南源一级支流,流经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后,最终注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三岔河在六盘水市境内河道长134公里。三岔河在钟山区境内长约21.1公里,流程虽短,却是污染治理任务最重、压力最大的一段。”六盘水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桂军说。
六盘水号称“西部煤海”,以煤兴市、强市。煤带来的“黑色经济”更是让钟山区实现经济腾飞,三岔河沿河一带煤矿、洗煤厂、土法炼锌等星罗棋布。与此同时,当地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等乱排乱放。在这样的环境中流淌20多公里后,三岔河由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变成了一条“墨水河”,河里鱼虾死绝……河两岸的村民不敢再喝河里的水,农业灌溉只能“望水兴叹”。更为严重的是三岔河被污染后,依然一路奔涌,威胁到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水质。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大湾片区坝子里、山坡上全是土法炼锌和土法炼焦,小煤窑遍地开花、洗煤厂众多,地上的灰尘有半尺厚,污水横流直接排入三岔河。”大湾镇山根脚村村民唐关录老人回忆道,河水污染后,其色深如墨,当地甚至有人直接从河道中捞取煤泥赚外快。
“钟山区境内的三岔河沿岸分布着煤矿、钢铁厂、洗煤厂、畜禽养殖场等大大小小的企业共290余家,这些企业大部分布局不合理、工艺落后、环保设施不健全,大量土法炼锌遗留废渣、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三岔河,加之城镇基础设施落后,沿河居民及农户乱排污水、乱倒垃圾,治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李桂军说。
严控污染,实施河长制让河水逐渐变清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贵州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作为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源头水,三岔河的水质好坏直接关系着下游安顺和贵阳市民的饮水安全。为了让三岔河获得新生,贵州开始了行动。
200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在三岔河流域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的通知》,决定由各河段所在辖区的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全面负责流域的治理工作,切实改善河流水质。
六盘水成立了以时任市长为组长、各县区人民政府一把手都参与的三岔河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自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0余亿元,实施了包含工业水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方面的项目共计119个。
“治理河道最大的困难是各方利益难协调,河边不是洗煤厂就是群众堆放的煤泥,下去一家家地做工作,吵架是常有的事。”钟山区“河长制”的牵头单位是环保局,阳家茂回忆说,“不过,说明利害之后,多数群众还是支持的,谁不想自家门口是一片青山绿水呢?2009年清理河道的时候,有一个老板就把自家的挖掘机从外地调来,自付油费干了一周。”
据阳家茂介绍,他们对沿岸企业进行经常性检查,还完善了辖区内的国有大中型煤矿及镇乡煤矿环保设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步伐,对河流造成污染的非法洗(配)煤企业坚决予以取缔……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三岔河逐渐由浊变清。
强力治污成绩有目共睹,全流域整体治理仍任重道远
走进水城矿业公司下属的大湾煤矿,厂内绿树成荫,于2008年投资610万元改建的污水处理设施正有序运行,股股黑水化作汩汩清流,部分通过管道重回井下利用,部分排出厂外汇入三岔河。“这套设备每小时可处理污水1200吨,厂内生产用水实现内循环,污染实现零排放。”大湾煤矿环保科科长蔡茂书带着记者来到监控室,监测系统实时显示处理后的污水氨氮含量为0.08毫克/升、化学需氧量为0.3 毫克/升,“均是达标排放”。
2009年至2014年,六盘水全市在三岔河流域完成38家煤矿矿井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了矿井废水达标排放;取缔煤泥临时堆场、无证照配煤企业和洗煤企业约80家;关闭入洗能力60万吨/年以下洗煤厂75家。其他行业工业废水则实现100%处理,达标排放。
唐关录说:“原来出门都是避着河岸走,现在大伙都愿意到河边来散散步,天热起来还有孩子下到河里去洗澡。短短几年有这么大的变化,真没想到!”根据六盘水市环保局的监测结果,2014年,三岔河河长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0%,其中出境断面龙场断面全年水质达标率100%。
虽然通过近几年的强力治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三岔河流域整体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随着工业污染逐渐得到控制,三岔河流域的生活污染日益凸显。”李桂军说,“农村居住分散,城区生活垃圾、污水也难以实现应收尽收,不可避免对水体造成影响。2014年全市三岔河三个监测断面出现氨氮、化学需氧量等项目超标,主要来自生活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