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制造业要走向“绿色制造”。在其公布的战略任务和重点中,“绿色”一词频现,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似乎势不可挡。相关政府推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部署已逐步展开。
“绿色制造”成汽车行业下一个风向标
“中国制造2025”在万众期待中终于以“面孔”现身了。5月19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正式面世。在其公布的战略任务和重点中,“绿色”一词频现,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似乎势不可挡。
在绿色制造的紧迫形势前,汽车产业是否已经准备好?此前,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汽车产业虽然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超2300万辆,连续6年世界第一,但问题也显而易见——汽车工业技术基础薄弱,尤其是零部件自主创新能力备受诟病。
现在,面临绿色制造的“紧箍咒”,汽车产业能否以此为机遇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成为制造强国?如何才能将“紧箍咒”化为走向绿色之路的前进动力?
绿色转型进行时
《中国制造2025》文件“点名”指出,要“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实际上,在“点名”之前,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汽车产业绿色转型的紧迫性,推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部署已逐步展开。
在2015(第四届)车用材料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毕俊生披露,目前工信部已经进行了五项重点工作,如推进生态设计、开展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加强过程污染控制、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与加强乘用车燃料消耗管理等。
据毕俊生介绍,汽车等重点工业行业已经相应启动了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发布了国家有毒有害燃料替代品目录;制定了汽车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要求,把汽车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纳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实施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工程,并发布了78项电动车汽车标准等。
为了加强汽车工业有毒物质的源头预防,从源头削减污染物产生。政府正不遗余力地推动有毒有害物质减量化和替代的实施路径,将重点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低毒、低害、无毒、无害的原料,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使用。
汽车有害物质使用和可回收利用率等信息也在紧迫的绿色形势下变得日趋“透明化”。根据工信部要求,《汽车行业绿色发展报告》必须每年定期发布,对汽车生产企业制度建设、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情况还要进行总结评估。
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动也一直在进行,除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位列“中国制造2025”十个重点领域外,毕俊生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缓解燃油供求矛盾,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