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去年开始,通过“立法+正向激励”,双管齐下,初步探索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上海模式”。
5年实事工程
实现每年减量5%目标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其实一直面临着“垃圾围城”的严峻挑战。近年来,上海生活垃圾清运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处理压力剧增。不是危言耸听,上海16天的垃圾量,就可以堆起一幢金茂大厦。
要把上海生活垃圾的总量,从每天总量2万吨左右的高位降下来,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已成为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世界通行做法。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就开始探索垃圾分类工作。自2011年,上海开始正式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市绿化和市容局、市妇联、市文明办等19个委办局及各区政府联合实施“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市政府实事项目,全市17个区县的100个小区,率先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至今,已进入第五个年头,目前已经实现每年减量5%的目标。
推进工作,主要通过大分流小分类实现垃圾的减量,其中,大分流就是把日常生活当中产生的垃圾,如装修垃圾、枯枝落叶、菜场垃圾、工业垃圾等分流出来,形成专门的疏运体系,大部分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小分类则要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推进实施深入垃圾分类。
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实施垃圾分类的场所累计总数超过11000个,覆盖居住区280万户。上海通过促进湿垃圾循环利用等措施,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从2010年的0.82千克/日下降到2014年的0.66千克/日。全市生活垃圾从2011年的日均末端焚烧、填埋18902吨,下降到2014年底的16792吨,相当于给全市减少新建一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压力。
去年立法
推进垃圾分类减量法制化
为了通过法治方式改变和规范垃圾收集行为,提高本市垃圾处理水平,2014年2月11日,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并于5月1日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上海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从试验性探索,走上了确定性的法制化新起点。
《办法》明确了垃圾分类减量监督管理和推进落实职责,建立了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指明了垃圾分类减量促进措施。这使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进入了一个有法可依的新阶段,既有助于提升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国际形象,有助于提高上海的生态文明水平,也有助于促进市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上海城市文明的整体水平。
《办法》的一个鲜明特点,便是“分步推进”。在法律适用空间上,并不是自施行之日起,就在全市全面施行分类投放,而是由绿化市容部门按照分步推进办法,确定具体区域,不断有序推进实施。在制度约束上,《办法》设定的处罚条款,并不是自施行之日起全面适用,而是根据渐进性特点,在实施初期,对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进行劝阻、教育,以此来引导市民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正向激励
今年“绿色帐户”将冲百万
但“政府热、市民冷”,仍是生活垃圾分类推进中遭遇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此,今年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实事项目,更侧重于“邀百姓参与,给百姓实惠”。在前两年在静安、松江等八个区先行试点、覆盖40万户的基础上,今年申城将大规模推广垃圾分类上海模式——“绿色帐户”,对持“绿色帐户卡”、日常参与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行动的市民,给予各类正向激励,鼓励每户居民行动起来,共同建设“美丽上海”。
按照中心城区各推广6万户、郊区区县各推广4万户的标准,全市“绿色帐户”,今年争取达到100万户。
“绿色帐户”,以激励市民参与日常生活垃圾干湿分类、提高分类减量实效为目标,遵循“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的思路,按照前台操作、平台对接、后台支撑的框架进行运作。上海惠众绿色公益发展促进中心,将成为“绿色帐户”的活动载体和实施平台。
届时持“绿色帐户卡”市民,将可获得来自政府各部门、社会各企业通过绿色帐户平台赠送的各类精神物质奖励和资源。同时继续2014年的“垃圾分类换黄金”、“绿色帐户岁末抽大奖”、“绿色积分东方CJ迎新春送大礼”等各类积分换礼活动,今年还将开拓绿色积分换流量(目前仅限中国电信用户),绿色积分兑换PPTV视频VIP权限等活动,将会让绿色帐户持续对市民形成行为吸引力,从而助推申城市民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行为习惯。
上海还将在历年推广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推进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居住区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