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展示了很多北京水系相关的知识,让市民对北京的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供图/北京市水务局
志愿者在现场发放节水知识读本供图/北京市水务局
今年5月10日至16日是第二十四个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本届宣传周的主题是“建设海绵城市,促进生态文明”。
虽然南水北调中线已经引江水进京,但京城仍是严重缺水型城市,节约用水将是本市永恒的主题。
本届宣传周期间,市水务局及16个区县的相关社会单位开展一系列节水宣传活动,并打出节水“组合拳”,确保实现2015年全市总用水量控制在40亿立方米以内,全年节水1亿立方米以上。
回眸 海绵城市 京城已走在前面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专家指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水系、透水地面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及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自1998年起,本市就开始了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因地制宜地总结出“渗、蓄、滞、净、用、排”等不同形式的雨洪控制与利用工程建设的模式,形成了适用于建筑小区、大型公共场所、河湖等类型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技术体系。
随后,本市相继建立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程》、《透水砖路面施工与验收规程》等雨洪利用标准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工作的意见》等7项促进雨水利用的政策性文件。
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已建成各类雨水利用工程2150处,其中城镇雨水利用工程1050处。2013-2014年又新建23座立交桥下雨水调蓄池,蓄水能力新增近13万立方米。
全市城镇地区2.2万公顷的公共绿地、市政人行步道透水地面铺装等也真正起到了“海绵”的作用,减少了地面径流,促进地下水入渗。去年全市雨水综合利用量近1.83亿立方米,其中城镇利用量1.04亿立方米,农村利用量0.79亿立方米。
措施 节水“组合拳”确保节水目标超1亿方
近年来,本市市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农业用新水持续下降,万元GDP用水量居国内领先水平。
市政府副秘书长赵根武在北京节约用水周启动仪式上指出,北京市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特大型城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动员全社会节水、推广节水技术和器具、开展节水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等,实现了全市年均节水1亿立方米。
虽然去年长江水已顺利进京,但本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50立方米左右,并不能根本改变北京缺水的局面,节约用水将是北京永恒的主题。
据此,本市今年打出节约用水“组合拳”,力争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管理和宣传教育方面,今年本市将建立完善节水奖补机制,提高节水管理水平;以开展节水型区县创建为切入点,推进全市节水“进机关、进部队、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等“七进”活动,培育节水文化。
在具体节水举措上,全市将推广5万套高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完成200公里以上老旧自来水管网改造;按照建设“海绵城市”理念建设雨洪利用工程150处,完成中心城区25座下凹式立交桥雨水泵站升级改造,建设西郊雨洪调蓄管涵联通工程,实现总调蓄能力700万立方米;推进农用机井计量设施建设,安装农业智能计量设施1万套。
同时将完善中心城区再生水供水站点布局,加快再生水供水设施建设,新增30处再生水供水站点;加大工业和园林绿化再生水利用力度,进一步减少新水用量。
最终目标将确保本市实现2015年全市总用水量控制在40亿立方米以内,全年节水1亿立方米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较2014年降低4%左右的目标。
展望 海绵城市需要无数海绵校园、海绵家园
今年本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启动仪式选在了北京交通大学。这并非偶然:北交大拥有本市高校最先进节能节水监测系统,是本市高校第一个通过住建部、教育部验收的节能监管平台,还建成了全市高校中第一个中水处理站。
在北交大,雨水利用设施遍布全校,尤其在教学区和家属西区,每场降雨的雨水都汇入这两大区域,再通过过滤井直接流进明湖。
除了雨水,明湖还接纳从学生浴室、宿舍等处经过中水处理站处理后的中水。这些水不仅用于明湖的景观用水,还能反向流回教学区和家属西区以及其他区域的绿地,成为绿地灌溉用水和楼内冲厕用水。
现在,北交大已经实现70%以上的绿地采用湖水也就是中水与雨水浇灌,年可节约自来水5万立方米。
据悉,10年来,通过这些节水设施,北交大已经节水超过4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两个昆明湖的水量。
这些节水举措和师生们处处体现出的节水意识,得到了启动仪式上与会领导专家的好评。
一位水利专家说,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像北交大这样的海绵校园,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海绵家园”的参与。
(记者 耿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