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5年多来,四川省住建厅对城乡环境坚持持续治理,在全省农村建立起了与自身实际相适应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带动了全省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农村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人居环境的深刻变化。他们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统领,以村庄环境治理为重点,以“探索创新模式,完善政策法规,增添设施设备,建立保洁队伍”为内容,显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在工作实践中,四川省有三点体会:一是要高度重视,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二是要统筹联动,构建高效率的运行机制。三是要因地制宜,推行符合实际的技术模式。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为重中之重。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为387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8%;生活垃圾转运设施严重缺乏,全年在村庄环境卫生上投入的资金仅3941万元。“无分类意识、无收集设施、无转运设备、无保洁人员、无回收体系”和“垃圾围村”,是当时村庄环境卫生状况的真实写照。
为改变这一状况,四川省委、省政府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推动此项工作。早在2008年10月,四川省即成立了以省委副记和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住房城乡建设厅、环保厅、财政厅以及省委宣传部、省妇联等38个直管部门吸纳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并在省住建厅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协调推进全省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手把手指导。为提升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整体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2008年以来,四川省住建厅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四川省城乡生活垃块分类及评价技术导则》,2011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把全省农村垃圾收运处理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该省强化队伍建设,实现治理常态化。他们建立了村庄清扫保洁人员队伍。截至目前,全省配备村级保洁员的行政村已达4.0711万个,占总数的87.66%,农村保洁人员队伍达23万余人。2012年,四川省还出台规定,为改善农村人居落实了管理人员,从而保障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常态治理。
为民服务不吝投入。近年来,四川省住建厅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设施建设投入。自2008年至今,省级财政已安排5.41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各地通过财政投入、整合专项、社会融资等渠道共投入资金64.67亿元,用于镇(乡)和村庄建设和添置环卫设施设备。截至2013年底,全省建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已达3.943万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4.9%;已配有农村生活垃圾转运机动车8495台、非机动车48782台;2013年,村庄环境卫生的投入达13亿元。
与此同时,四川省住建厅协同有关部门加强了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的建设,5年多来,共投入资金7.2亿元,新建、改造乡村级回收点1.6万个。到2013年底,全省农村(民族自治州除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点覆盖率已达到86.7%。
分模式推进。四川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掘提炼群众创造的经验成果,探索出了具有地域特点和典型意义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
地处平原地区的“罗江模式”、地处丘陵地区的“龙鸪模式”、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山区的“达州模式”、地处四川西部边缘高原地区的“阿坝模式”,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地制宜地推进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