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节能网

“海绵城市”成热词 城市水生态亟需修复

   2015-05-12 经济日报2540
核心提示: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海绵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海绵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最近,海绵城市成了城市建设领域的一个热词,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会给我们的城市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好处、海绵城市又将如何实现?

城市水生态亟需修复

如果仔细观察,你一定会发现身边的一些现象:很多道路中间绿化带,是高于地面用水泥砖块铺装的一个狭长地带,仅仅树根周围露出一小圈土。种植在这种绿化带中的树,靠自然的雨水往往“喝不饱”,还要靠人工浇灌。

还有,如今的很多生活小区,出于景观设计和快速排走雨水等考虑,建了很多凸起式的缓坡绿地,每当降雨来袭,雨水顺势流到平地下面敷设的下水道。

也许这样的状况你已经司空见惯,但实际上,上述的两个案例从维持城市水生态的角度,并不是优质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修正这类做法。

当前,很多城市都面临缺水的窘境。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水泥地等硬化地面太多,占用了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那些凸起的小区绿地景观,也没有最大程度留住雨水。城市的雨水来了,只能迅速排走,各个区域都往外排必然造成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增加内涝的风险。因为没有留下雨水,当雨季过去,又面临缺水。“逢雨即涝,雨后即旱”是很多城市都存在的状况。

“以我国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建设前,在自然地势地貌条件下,70%以上的降雨可以通过自然滞渗进入地下,涵养了本地的水源和生态,只有不超过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而如今,城市开发建设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下垫面硬化,7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不到30%的雨水能够渗入地下,破坏了生态的本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水生态遭到破坏,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中的空气干燥,城市河湖水系减少,仅存的河湖水水质变差甚至黑臭。过去我们熟悉的“树吊子”、蛐蛐在城市中早已难觅踪迹——生物多样性遭到的破坏也与水生态的恶化不无关系。

每逢雨季,网友们“来我的城市看海”调侃背后,是日益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351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仅2008年至2010年就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暴雨内涝。

城市水生态亟待修复,海绵城市建设呼之欲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是通过降低雨水的产汇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

硬质的水泥路面固然能够给我们带来整洁的城市景观,但过于重视“整洁”而忽略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城市建设理念到了该改进的时候。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破坏的也应当尽可能修复,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推荐图文
推荐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