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一个时期,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将占主导地位。
这句话,成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提纲挈领之语。5月6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该《行动计划》,为未来5年煤炭的利用方式设计了总路线,着力解决煤炭利用方式粗放、能效低、污染重等问题。
这表明,尽管“煤炭”被诟病为雾霾的首要元凶,但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能源消费,仍须臾离不开它。既然离不开,如何清洁而高效地利用煤炭,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煤炭消费仍占主导
该《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原煤入选率达到80%以上;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现代煤化工产业化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更加完整的自主技术和装备体系;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3年提高8个百分点;稳步推进煤炭优质化加工、分质分级梯级利用、煤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的示范,建设一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煤炭消费国。在煤炭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无效运输问题突出。2014年中国原煤入选率接近60%,这一入选比例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此次《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原煤入选率达到80%以上。不仅如此,《行动计划》还提出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限制销售和使用灰分大于16%、硫分大于1%的散煤。
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难啃“硬骨头”。此前,经济观察网在采访河北省省长张庆伟时,张庆伟曾明确表示,在河北广大城镇和农村地区广泛推广使用低硫煤,是个很大的挑战。
从2014年开始,河北省在全省推广生物质能源、地热、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并计划到2017年,计划用清洁能源将替代农村1500万吨燃煤。实际上,在新一轮的《河北省削减煤炭消费及压减钢铁产能任务分解方案》中,河北省已经将任务分解到11个县区市。为了保障减煤完成任务,河北省已经“责任到市”,每年年底进行年度工作考核,对有关单位官员进行奖惩。
在广阔的农村腹地,提高燃煤品质,仍是一个艰巨的难题。河北为此制定了包括一系列补贴支持政策。今年年初,经济观察网记者在河北调查时,也验证了这样的困境,一些主管农村工作的官员曾告诉记者,完全限制使用劣质煤,替代高品质煤炭,现有的补贴捉襟见肘。这表明,从《行动计划》到切实的行动,河北省还要有更大的决心来推动。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何永贵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像保定等河北一些城市面临治理大气污染的巨大压力。而能否有效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直接关系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落地,关系到河北能否顺利承接产业转移。
保定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位负责人也透露,正在与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对接,争取在环保等领域给予先行先试的政策,以获得更大的扶持。同时也希望河北省政府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体制,在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
应用环保新技术
河北作为工业大省,实施燃煤锅炉提升工程,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在雾霾严重的京津冀区域,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行动计划》指出:要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区域集中供热通过建设大型燃煤高效锅炉实现。加速淘汰落后锅炉。到2017年,河北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到2020年,淘汰落后燃煤锅炉60万蒸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燃煤锅炉设施,基本完成天然气、热电联供、洁净优质煤炭产品等替代;现役低效、排放不达标锅炉基本淘汰或升级改造,高效锅炉达到50%以上。
河北无疑是煤炭清洁利用的“硬骨头”。据统计,河北省每年燃烧近2.7亿吨标准煤,全年工业锅炉耗燃煤约9600万吨标煤。如何运用环保技术,将“非用不可”的煤炭清洁利用,是河北无法规避的现实。
实际上,2014年年底,河北省政府就与亿利资源集团签署战略协议,由亿利资源利用“微煤雾化”技术改造传统锅炉,开始了清洁利用煤炭的积极探索。
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日前表示,亿利将利用微煤雾化新技术参与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重点省区的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居民小区传统锅炉进行改造,同时,投资建设、并运营“微煤雾化”清洁环保供热(汽)中心。
王文彪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作为一项环保的煤炭清洁利用技术,该项技术通过引进飞机涡流技术,使加工配置后的微煤实现3次高效雾化,和空气充分混合燃烧。同时通过分级配风和锅炉结构优化设计实现低温低氮燃烧,大幅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利用这项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燃煤锅炉,可将燃烧效率提高到98%,热效率提高到90%以上,吨煤生产蒸汽由5吨多提高到9吨以上。
此前,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数个场合提出,在依法治霾的同时,要兼顾以科技治霾,运用先进的环保科技手段,为治理大气污染探路。而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获批,京津冀区域内将对污染实施联防联控。在42万亿元的巨量的投资中,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将很大程度体现在对环保技术的大规模研发和应用上。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兰虹也曾指出,在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中,不能光靠压减产能,而要研究在保持必要产能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减排。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京津冀多个行业的污染治理技术将迅速提高,城市污染处理基建会明显扩容。这也为诸多煤炭清洁技术的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气污染最为突出的京津冀区域,同时也将成为诸多环保新技术的试验场。